季刊專欄
叛逆先鋒:羅伯特・勞森伯格
翁境優 / 羅芙奧季刊第24期 2018春 / 2018-04-17
羅伯特・勞森伯格追求的是創新,致力創作映照日常、讓世人感同身受生活的藝術。藝術家試圖以非傳統媒材、非常識的、非常具未來感的跨時代之作,挑起雀躍的雞皮疙瘩,非他莫屬。


「我對我已經可以做到的事,沒有任何興趣」。


提到近兩年來在藝術界,知名度急劇上升的大師級西洋藝術家,非紐約業界的叛逆先鋒—羅伯特‧勞森伯格莫屬。勞森伯格的作品在藝術界具領導性地位及價值,備受藏家推崇。各個系列傑作,都是藝術家為了製作出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作品,所進行不斷的創作。勞森伯格在1964年維也納雙年展,以結合絲網印刷的畫作成為第一位獲得首獎的當代美國藝術家,更被評價為「繼波洛克後,美國最重要的藝術家」。


不只在藝術朋友圈裡是位迷人的角色,在獲得了國際藝術舞台高度的肯定之後,更奠定了勞森伯格在藝術界的地位及影響力。然而對應得獎一事,勞森伯格立刻拜託在美國的朋友幫他銷毀他所有的絲網印刷板,「我對我已經可以做到的事沒有任何興趣」,藝術家追求的是持續的創新及突破,試圖以非傳統的媒材、非常識地挑起你雀躍的雞皮疙瘩。

在抽象表現主義盛行於紐約的1950年代,勞森伯格選擇了反向操作,用橡皮擦擦乾淨了一幅抽象表現大師威廉‧德‧庫寧的作品,並為這幅被擦掉的作品配框,命名為《被擦掉的德‧庫寧素描》。這是前所未見的藝術製作方式,藝術家並非增加自己的筆觸,而是讓原畫作消失,以減法創作,讓人們開始討論這張紙是否還存在藝術意義。此幅作品有一種「空」的美,或許是惋惜、或許是已消逝的美好,被如此展示而更顯得彌足珍貴。正因為擦掉的是大師地位,被擦掉的素描才有其份量及話題性,也是勞森伯格對於德‧庫寧所表示的敬意。除了為同一張素描賦予了另一層的意義,也再次質疑絕對原創性之於藝術品的必要性。


勞森伯格許多的作品是與圈內友人合作完成,他從不吝嗇於分享新構想。「想法不是不動產」他說,「我的藝術一直是與人們的合作」。《無題(兩個勞森伯格)》,是羅伯特‧勞森伯格和同為藝術家的前妻蘇珊‧維爾合力完成。他們互為模特兒和創作者,拿大燈作為繪圖工具、利用光線作為上色顏料,一人躺在紙上、一人控制光線,使藍圖紙在曝光之下,顯出具攝影性質、具x光特色的人形剪影。勞森伯格自早年起,便試圖以傳統繪畫之外的方式製作藝術品,探索材料、媒材之於創作的可能性,呈現出在60年後的現今,依舊看起來非常當代、具未來感的跨時代新穎創作。

《汽車輪胎印刷》的創作,是把20張白紙攤在紐約的福爾頓街上,邀請音樂家好友約翰‧凱奇駕駛他的福特愛車,在黏貼好的20張白紙上留下輪胎印;當左前車輪壓上白紙,留下的是淡灰痕跡,而後沾滿黑墨的左後輪壓上紙,留下的胎紋是清楚如版畫印刷。此方式簡單的呈現了胎紋,但白紙上如樂譜一樣的構圖是音樂家約翰‧凱奇所表現的的音樂性,胎紋如樂譜上的音符旋律,白紙交接處拉出了如樂譜小節的時間軸。


早在磁帶錄音機蔚為新潮的年代,勞森伯格就在創作可感應聲音的互動性裝置藝術,與工程師、科學家、專家朋友們合力完成的聲控裝置《泥繆思》,是一缸隨著現場音響聲律而沸騰冒泡的的泥漿。這一套耗費工程科技專業技能的聲效感應系統,在接收到聲音後,將音律傳送給空氣壓縮系統,使泥漿隨著聲響而冒泡舞動,呈現一種如月球表面的動態。跨領域不只是由單一藝術家即可完成的偉業,而是不同領域的專家相互配合,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加乘作用,如近年來以新科技構築出炫目的互動藝術創作團隊,亦是不吝於交流、以共同合作成就數位媒體的美。

羅森伯格是位特立獨行、絕對能被稱得上奇怪且叛逆的藝術家,但他投入大量精力在與人的交流及溝通。認為藝術和生活是分不開的,作品取材貼近生活圈,泥、車輪印、雨傘、路標……,藝術家把生活物件直接地拉進藝術品中,致力於創作出可映射日常、讓世人能感同身受的藝術。自前年起先後於倫敦、紐約的巡迴,集眾重量級作品的《羅伯特‧勞森伯格:擦除規則》於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至三月底。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