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專欄
古董珠寶 凝鍊風華
劉允華 / 羅芙奧季刊第26期 2018秋 / 2018-09-21

《蜻蜓》胸針,設計師René Lalique。本作品曾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大放異彩,奠定了 Lalique作為裝飾藝術時代珠寶設計大師的地位。Flickr使用者sprklg拍攝,依據CC創用2.0授權。
從歐洲的王公貴族到美國的富商巨賈,只要在家族中流傳的珍寶,特別是在餽贈或獻禮時,總會聘請匠師來拆分重組。例如著名的「攝政王」鑽石,便曾鑲上路易十五的王冠、瑪麗.安東妮王后的帽飾、拿破崙的佩劍、拿破崙三世之后的冠冕等等。
這類在上層社會流轉的珠寶,多出自於著名匠師之手,由其創立的許多品牌至今仍在。如以奢華眼光著稱的瑪麗.安東妮王后,其御用珠寶匠便創辦了著名的Chaumet品牌;而她與後世王族在凡爾賽地區時常 造訪的Mellerio dits Meller工坊,歷史甚至可以上溯至梅第西皇后在1613 年專為品牌頒布的特許令。然而當時的名匠為貴族所役,作品的拆分依循社交常規,手藝難以流傳。由於各種機緣而得以流傳至今的古董品牌珠寶,因而更顯珍貴。
古董珠寶的價值,在於工藝美學與貴重素材的傳世淬煉,後世的珠寶則較以名師匠心為重。例如在19、20世紀創立的諸多品牌:寶格麗、卡地亞、梵克雅寶等,儘管也依循傳統服務各國王室名流,但也加入了20世紀初的裝飾藝術風潮,以及戰後時期直到八零年代的各種美學風格。珠寶逐漸以藝術作品的身份重獲注目。而由設計名師製作,重現當代風華的許多作品,與傳統王室珠寶一樣,都可以在當代的收藏展與拍 賣會上見到它們的身影。
根據藝術市場調查,無論是古典珠寶、裝飾藝術珠寶與戰後設計珠寶等物件,都具有相當的增值潛力。這些項目在十年價格線上的漲幅 達到63%、93%與73%,增值率名列中上,與名車、名錶、葡萄酒與郵幣等項目各擅勝場。風潮所及,各拍賣場更為此組織許多相關專題的拍賣。證諸實際數字,古董珠寶更具備連拍賣場也想像不到的增值潛力:2015年,一副由可可.香奈兒設計的項鍊在Bonhams的專業估價約55008200美元,最後售出價則是9.4萬美元;Sotheby's於2016在香港年售出的寶格麗簽名首飾組,更以約三倍的估價成交;2018年Doyle在紐約以各 時代珠寶為主的拍賣會,則總計售出約616萬美金,遠遠超過估價結果的327-491萬美金。
近年來,這股風潮也已經延燒至亞洲。根據一份2014-15年的報告,中國富豪對珠寶玉石的投資比例已達45%。其中的古董品牌珠寶,由於數量稀少,又已經過貴族或名匠之手,在寶石品項與美學價值上, 都具備超越時代的收藏與升值潛力。

巴伐利亞王冠。設計師Marie-Étienne Nitot,金工Jean-Baptiste Leblond與 Martin-Guillaume Biennais。維基百科公共領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