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硃砂 No. 3

1995年

油彩 畫布

200 x 235 cm

簽名畫背:Vermillon de Chine No. 3,
Yan Pei Ming 95

預估價
28,000,000 - 42,000,000
6,608,400 - 9,912,700
847,700 - 1,271,600
成交價
45,400,000
10,958,243
1,407,097

羅芙奧台北2007秋季拍賣會

156

嚴培明 (中國, 1960 年生)

中國的硃砂 No. 3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杜杭.德塞畫廊,巴黎

私人收藏,法國

展覽:


法蘭西學院梅第奇宮,義大利羅馬,1998

賞析:
嚴培明1960年生於上海,1981年移居法國第戎市。1981至1986年就讀於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1988至1989年在法國巴黎造型藝術高級研究院學習。1993至1994年赴義大利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1995年至今為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教授。嚴培明的作品在歐洲廣為藏家所追捧,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其單幅作品售價已高達百萬美元。嚴培明是繼趙無極、陳箴之後第三位有作品被法國龐畢度中心收藏的華裔藝術家。在2005年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同時有五家歐洲頂級畫廊在推薦他的作品。他也一直被認為是國際上最富有表現力的華裔油畫家之一。他的展覽遍佈歐洲重要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而且常常成為引發激烈討論的社會公共話題。

藝術生涯始於法國

嚴培明少年時正值文革,這個不愛說話的男孩在充斥著整個城市的標語大字報和動盪的氣息之中開始了畫畫,他畫工農兵、領袖和英雄形象,有時甚至照著「大字報」畫「反革命分子」像,「我們很閒,也不用上學,所以我就每天畫畫,我從小就喜歡這個」。讀中學時嚴培明開始認真開始考慮走繪畫這條路,並打算成為一名專業畫家。之後他報考了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卻未被錄取,嚴培明倍感失望和沮喪。1980年在定居法國的親友的幫助下,嚴培明去了法國,法國給了嚴培明新的機會。

在法國初期的生活,嚴培明過得艱辛而充實,他努力學習法語,白天學習繪畫,晚上到一家餐館打工,就這樣堅持了8年,終於在1989 年從第戎國立美術學院取得學位。嚴培明說他大部分繪畫知識都來源於自己在國內的學習,「我的根在中國」,他是在國內學會如何畫畫的,法國教給他的是一些繪畫技巧和思考及生活的能力。

1990年,嚴培明首次參加「巴黎藝術聯展」便引起了公眾的注目。1991年又與谷文達、陳箴、黃永砅及蔡國強一起參加了由侯瀚如在巴黎龐畢度中心策展的展覽。那次展覽後,也就是在嚴培明法國生活的第11年,他第一次回了國。此後嚴培明先後舉辦了眾多個展,其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劇增。其中包括1996年「國際風景」展(法國第戎),「來自索維托的面孔—21張兒童肖像」(法國索維托);1997年「死與生」(法國多爾),「隱形人」(美國檀香山);1998年「顯形人、隱形人」(瑞士日內瓦); 1999年「108個孩子的肖像」(法國馬孔),「隱形菩薩」(比利時布魯塞爾);2000年「孩子和陌生人」(法國蒙大利羅馬),「自畫像」(英國倫敦);2005年「嚴培明:獻給我父親,第戎-上海-廣東」(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尤其是作為其在國內舉辦的首次個展,「獻給我父親,第戎-上海-廣東」引起了巨大迴響。

令人震撼的肖像油畫令其蜚聲歐洲在藝術風格方面,嚴培明尤其崇拜畢卡索和德庫寧,但他希望發展自己的繪畫風格和方式,「我想避免跟他們(畢卡索和德庫寧)的創作雷同,因此80年代我開始就用黑白兩種顏色創作」。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大幅的黑白肖像畫,像伴隨其成長的文革時期的大字報。20世紀80年代藝術家們紛紛成立社團,發起藝術運動時,嚴培明卻在以一種更個性化的方式創造自己的風格和技巧。他早期的大多數作品現仍存放在法國的一個倉庫裡。那時他創作的主要是一些頭像,背景顯得不那麼重要,而如今他這種手法依然沒有改變。

嚴培明的肖像油畫恢復了繪畫的直接性,以咄咄逼人的姿態和公眾展開挑戰性對話。嚴培明從1987年開始畫毛澤東的巨幅頭像,1991年其在法國的首個個展「通過他的歷史,我的故事剛剛開始」,借助一個無所不在、無人不知的領袖偶像來引出自我。在嚴培明的成名之作中,毛澤東的肖像恰恰是一件重要的作品。嚴培明把文革記憶通過一種特別的方式呈現出來,或者說他的肖像本身以及巨幅和特別的用筆方式,都隱含著文革的語言方式—一種暴力或者力量的感覺,因此其作品的新鮮和刺激對歐洲人是沒有的過的。

嚴培明所畫李小龍肖像對法國美術界而言是一種刺激性體驗。1993年,嚴培明獲得羅馬大獎,這個獎由法國政府設立,在藝術史上赫赫有名,普桑、大衛、安格爾、德彪西和柏遼茲都曾得過此獎,嚴培明因此有機會去羅馬法蘭西學院梅第奇宮研修一年,《水滸傳108條好漢》創作於此時期。在此後的肖像創作中, 嚴培明越來越把題材拓展到了社會問題,為卑微者造像便是充分的體現,那些在發達體制化社會中一無所有的小人物—移民、殘疾人、妓女、小偷和流浪兒等成為了其創作的重要對象,這也是藝術家對社會、底層小人物對社會的發問。

嚴培明作品中,不管是偉人、親人朋友、自畫像或者卑微的小人物,無一例外都是尺幅巨大,氣勢撼人,他讓卑微者成為巨人,使得作品超越了繪畫領域,轉化成為一種透視批判社會的公共媒體。他以特別設計的程式化手法,對一些早已熟悉的歷史事件和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相片與報章雜誌的資訊加以描繪,那略帶嘲弄與曖昧姿態的語言仿佛在與歷史調侃,並力求擺脫繪畫傳統、普遍法則對藝術創作的概念束縛,以追求一種更自由無拘的創作方式的實踐。

嚴培明說過,正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卑微,所以畫面才引人注目地巨大,這是一個小人物希望變成巨人的幻想。他追求的是用最簡單的材料達到最大的效果。當嚴培明的作品咄咄逼人地出現在展廳時,足以和攝影、裝置相抗衡,令觀者過目不忘。題材和尺幅只是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他把繪畫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他作畫的過程像是一場搏鬥,他不是在描繪、塗抹或揮灑,他舞動著長刷子直接攻擊畫布、鏗鏘作響,顏料飛濺。在點上有時讓我想到唐代張璪的「毫飛墨噴,捽掌如裂,離合惝恍,忽生怪狀」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在畫布上的滴濺潑灑,和他們強調主觀的流露和繪畫的自動性不同,嚴培明更強調對運動過程的掌握和一種極限表達的可能性。他蓄意製造作品和繪畫規範之間的張力,顛覆我們已有的關於架上繪畫的知識和直覺。他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一張大畫,在塑造形象的同時解構形象,在偶像崇拜和偶像攻擊之間游離。他用單色繪畫的方式在強化純粹性的同時也部分消解了繪畫的語言難題,把畫室中的架上繪畫創作變成了公眾性的藝術行動計畫。

在大幅肖像油畫中,嚴培明運用了巨大畫筆的技法及獨特的風格,作品畫面近看顯得淩亂,而從遠處看時,卻總能使人震驚並引發情感上的共鳴。策展人侯瀚如這樣評價:「嚴培明肯定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堅定最不妥協的畫家之一。看嚴培明那些強有力的作品,你能充分感受到一種緊張和衝突的力量,意識到藝術與人生的密不可分。」嚴培明的作品中流露了濃厚的矛盾和危機感,同時也隱喻著人甚至宇宙、生命的虛無。他的風格、手法與西方繪畫迥異,在油畫創作中首創了類似中國書法中草書般的筆觸,流露出對傳統、規範的恣意顛覆以及自由無拘的創作精神。

牆外開花牆內香

就國內的知名度來講,嚴培明好像不及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人,眾多知名理論家分析,這多半是因為嚴培明從青年時代起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海外發展,從1980年起就定居法國,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中,嚴培明並沒有參與其中。他在歐洲「沉默」地創作了一大批油畫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肖像藝術,他也不斷地嘗試去揭示主題物件後面的人性。如著名國際策展人侯瀚如所言:「嚴培明的藝術生涯基本上始於西方,他那獨特的繪畫在當令西方藝術界已頗受矚目,尤其是在一個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規範或意識形態的載體面臨解體的時代。其實,他對繪畫的堅持,更多地是出與對人的興趣,而不是對材料的固執。繪畫,尤其是肖像的直接性,提供了與現實中各種人直接接觸的途徑,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這樣的機會。」

在國際舞臺上,嚴培明應當屬於包括蔡國強、徐冰、黃永砯、谷文達、王克平等海外軍團的一份子,這群藝術家把中國當代藝術的理念提升到了既在國際舞臺上,嚴培明應當屬於包括蔡國強、徐冰、黃永砯、谷文達、王克平等海外軍團的一份子,這群藝術家把中國當代藝術的理念提升到了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水準。如嚴培明自己所言,「我的標準是定在最頂峰的,受全世界公認,成為全世界有影響的藝術家。我現在的感覺是還沒有進場踢球,還在坐冷板凳;我的路還沒有開始,還在做準備工作。」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