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系列 (一)

1999年

綜合媒材 紙本

58 x 89 cm

簽名左下:王懷慶 1999年

預估價
6,000,000 - 8,000,000
1,538,500 - 2,051,300
206,900 - 275,900
成交價
7,080,000
1,817,248
232,856

羅芙奧台北2008春季拍賣會

066

王懷慶 (中國, 1944 年生)

古玉系列 (一)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賞析:

除了中國房舍的嚴謹秩序吸引王懷慶的目光,90年代後明式傢俱成為其創作的主體,無過分裝飾的傳統桌、椅以及日常用具。傳遞了根本及切實生活起居的智慧,拆解後的幾何元素對應著西方抽象鉅作。「有時這些造型元件呈現出桌椅的結構彷彿正在崩解之中,然卻尚未徹底解體的意象;但在許多時候,這些傢俱的結構元件早已離散,不但零零落落,甚至難以辨識,彷彿經過大火或爆炸之後的毀滅,難掩一股敗亡殘破的廢墟感。」( 王嘉驥〈斷裂與重構──略論王懷慶的藝術形式與其文化意味〉,《王懷慶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08年2月,頁11)

而1999年完成的《古玉系列(一)》及《古玉系列(二)》延續了這般的不安,透過王懷慶精煉的手法化為一縷優雅清新,凝視古玉瓦解後緩緩落下的畫面,清脆的碎裂聲亦充斥在觀者腦海,換個角度去觀賞,這些古玉碎片如同剛被後人挖掘出來,一片片仍鑲嵌在某區塊的土地或是牆垣中,此二件作品奇特之處,在於鮮明的用色,在一向以黑、白、金為主色調的繪畫生涯中,藝術家表現出他其實可以駕馭更多色澤,只要當他為色彩找到情感的歸宿,或說他個人眷顧的民間藝術如漢磚、陶瓷到這些玉器,連接西方近代寫實、表現、裝飾、平面或抽象等廣闊興趣,彌補了當時美術學院嚴謹卻嫌不夠豐厚的繪畫訓練,而古玉在此如同化石般的形象精神,讓整個構圖的張力在捉摸不住的時間之流擴展許多,實為一大器之作。

王懷慶—古玉系列

在二十歲年代遭遇過文化大革命的王懷慶,因深刻認知中國歷史文物被摧殘的嚴重性,和許多在當時選擇到海外發展,或是追求新生涯的藝術家及文人不同的是,王懷慶卻決定從美國返回中國,即使他的步伐追得上當代國際間的藝術情勢,仍然選擇了以跟華人切身的文化精髓及表達形式來入藝術潮流中。他的繪畫成就除了為個人開創新風格之外,從某些層面來看,亦協調了新舊之間的不平衡,銜接歷史與期待中的未來華人藝術。

王懷慶藝術的傳神之處,不在於他如何忠實的描繪中國古文物,而是將中國人在對生活及美學的細節比例抓出來,釋放在平面空間上,90年代開啟了一系列大器的中國建築相關作品,原本中國武斷的樣式及空間設計,經過王懷慶以抽象手法加以調整使之柔和,反而變得更為純粹及明快,去除了幾世紀來的帝國面貌,多了質樸的尊嚴及雅致,讓發展兩千多年的美學概念在時間的推移之下仍發散光芒,代表著美術本身存在的意志。

除了中國房舍的嚴謹秩序吸引王懷慶的目光,90年代後明式傢俱成為其創作的主體,無過分裝飾的傳統桌、椅以及日常用具。傳遞了根本及切實生活起居的智慧,拆解後的幾何元素對應著西方抽象鉅作。「有時這些造型元件呈現出桌椅的結構彷彿正在崩解之中,然卻尚未徹底解體的意象;但在許多時候,這些傢俱的結構元件早已離散,不但零零落落,甚至難以辨識,彷彿經過大火或爆炸之後的毀滅,難掩一股敗亡殘破的廢墟感。」(王嘉驥〈斷裂與重構──略論王懷慶的藝術形式與其文化意味〉,《王懷慶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08年2月,頁11)

而1999年完成的《古玉系列(一)》及《古玉系列(二)》延續了這般的不安,透過王懷慶精煉的手法化為一縷優雅清新,凝視古玉瓦解後緩緩落下的畫面,清脆的碎裂聲亦充斥在觀者腦海,換個角度去觀賞,這些古玉碎片如同剛被後人挖掘出來,一片片仍鑲嵌在某區塊的土地或是牆垣中,此二件作品奇特之處,在於鮮明的用色,在一向以黑、白、金為主色調的繪畫生涯中,藝術家表現出他其實可以駕馭更多色澤,只要當他為色彩找到情感的歸宿,或說他個人眷顧的民間藝術如漢磚、陶瓷到這些玉器,連接西方近代寫實、表現、裝飾、平面或抽象等廣闊興趣,彌補了當時美術學院嚴謹卻嫌不夠豐厚的繪畫訓練,而古玉在此如同化石般的形象精神,讓整個構圖的張力在捉摸不住的時間之流擴展許多,實為一大器之作。

王懷慶創作的主題屬於舊中國,透過現代或後現代思維,彙集東西方的優勢,打造出其創作獨立深遠的特質。西方人不容易體會的文化落寞,在王懷慶的巧奪天工之下,也變得賞心悅目及「引人入勝」,而在這文化下成長的人們,也從這開始懂得珍惜自我的過往。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