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裸女圖

1979年

彩墨 紙本

34.5 x 35 cm

簽名左下:林風眠

預估價
2,400,000 - 3,600,000
566,400 - 849,700
72,700 - 109,000

羅芙奧台北2007秋季拍賣會

042

林風眠 (中國, 1900 - 1991)

海邊裸女圖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香港金東方舊藏(直接得自畫家贈與,約1979年)

香港三槐堂收藏

圖錄:


金東方,《莫迪良尼》,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1979,彩色圖版,封面

周衛明編,《藝苑掇英第七十二期:三槐堂藏現代書畫專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04,彩色圖版,編號6,頁5

賞析:

《海邊裸女圖》是林風眠採用莫迪葛里亞尼裸女臥姿的一幅漂亮彩墨畫,創作於1979年左右。此作是畫家特地為金東方女士《莫迪良尼》著作之發表而繪,1979年該書在香港出版,《海邊裸女圖》正是封面的插圖,後來此畫也贈予金東方留念。

金東方在書中自序寫道:「偉大畫家生前被誤解之深、死後被推崇之甚,以莫迪良尼為最;愚如筆者亦不免有感,提出管見,於七六至七七年間在華僑日報美術版逐期發表;當時蒙諸友好錯愛剪存,剪存不全者以為憾,建議出版成書。欣逢當代名家林風眠老師自滬抵港,為本書設計封面,幸運之至。一九七九年愚人節」而封底也有「林風眠先生特為此書畫封面」的字樣。

金東方為知名的戲曲人物畫家,亦擅長小說、散文和藝評等寫作。她出生於1930年,江蘇常州人,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即杭州藝專)肄業,曾師事林風眠與關良七年。1950年代林風眠潛居上海期間,往來密切,不少畫家的仕女畫曾經以金東方為模特兒。1966年金東方定居香港。林風眠在文革期間受壓迫,1977年透過金東方及友人的協助,自上海途經從廣州、澳門,抵達香港。林風眠的上海時期友人袁湘文女士,在2005年一次訪談中曾提及林風眠與金東方(本名金碧芬)的過往。(參閱蕭富元,〈林風眠上海藝事記實:袁湘文訪談錄〉,《中國現代主義繪畫大師—林風眠》,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出版)

人物畫是林風眠重要的題材之一,揉合有中西藝術之長的獨特美感,他的中國仕女畫坐姿採取觀音端坐,戲曲人物則融合立體派和皮影戲的造型;彎曲旋身的女子、裝飾色彩則是採取馬蒂斯式,斜倚臥姿的儀態則受莫迪葛里亞尼的啟發。此幅《海邊裸女圖》就是採取莫氏最典型的裸女臥姿。而後方海景的空間穿透,表現則是極為典型的林風眠風格體,少許粉色添加畫面的柔和感,裸女的白描線條簡潔、俐落,若非有極佳的書寫功力,無法表現如此酣暢淋漓。莫迪葛里亞尼的裸女畫是情慾的展現,眼神迷濛充滿挑逗魅力;而林風眠的裸女畫則表現含蓄,屬於一種纖柔的東方情懷。

林風眠的繪畫反映出他的審美風格,其女人畫像多借妻子、女兒、學生、情人等熟悉的容貌,有時未必是寫生的肖像,其實更多是對青春容顏的眷戀與懷想。林風眠因早年留學法國、德國,感受過西方任情縱能的自由風調,擁有熱情但開放自由的靈魂。中國美術史學者丁羲元分析,林風眠的裸女畫早在1940年代已偶見,而到了1980年代晚期更放筆抒寫,在中國畫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很難確考,在中國畫中最早畫裸女者為誰,但林風眠年至耄耋仍揮筆樂此不倦,這在中外繪畫史上確不多見。林風眠應是中國畫史上迄今畫裸女最多而出色的畫家。雖然古代也有龜茲壁畫的唐代裸女圖,或是宋代的《春宮祕戲圖》,其中大多仍是所謂春宮畫,與現代意義上的裸體畫有別。看林風眠這類作品,有一種高尚之氣,其仕女都神情姣好,壯實而蓬勃著生命力,雖然是年暮的老人仍下筆有如此的青春氣息,確實是畫壇的奇蹟。林風眠從西畫中廣為吸取,驅遣筆端,這類裸女圖補充和豐富了中國畫的畫面和表現力,應該說是成功的嘗試。」(參閱丁羲元〈林風眠論稿〉,《名家翰墨:林風眠特集》Han Mo No. 24,香港,1992,頁86)

學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完美結合──析林風眠的藝術及行情

悲愴而輝煌的藝術人生

林風眠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先在第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在學校裡所受的教育是學院派的,但在校外深受當時流行的現代流派的影響,如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及原始主義,其中又以馬蒂斯、莫迪葛里亞尼最為突出。他們的影響體現於林風眠中西結合的畫風之中,其作品曾入選法國秋季沙龍。

1925年林風眠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後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抗戰期間,林風眠輾轉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畫,極力試圖打破傳統繪畫形式。1950年林風眠辭去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之職,遷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國式二層樓房裡,專門從事繪畫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攜女離國,他孑然一身,過起清苦的生活。除了美協組織他到農村、山區、漁場深入生活外,他就閉門作畫,每天子時已過,鄰居仍能看到林風眠畫室裡的亮光。十幾個春秋過去,藝壇幾乎淡忘了林風眠,然而這正是他藝術的黃金時代,「林風眠格體」在寂寞耕耘中臻於爐火純青。50年代,他的藝術更受到貶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兩幅畫以換取一點生活費。10年動亂期間,面對一次次抄家,無奈之中的林風眠將其數十年的心血千餘張精心之作浸入浴缸,從抽水馬桶中沖出去。

1977年林風眠移居香港,在香港過著隱居般的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從事藝術創作直至晚年,其作品畫面色彩更熱烈、筆墨更放縱、韻味更醇厚。1979年林風眠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其間林風眠任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美術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赴港前將其在上海時創作的105 幅作品存放於上海中國畫院,不久又將這批存畫全部捐獻給國家。

到了晚年,1988年林風眠在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林風眠藝術研討會」也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同年「林風眠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1989年林風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門》、《火燒赤壁》、《惡夢》、《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優美,畫面更趨激烈慘澹,墨線強勁而多斜勢,多折落,多擊撞,充滿不安和張力,情感如狂風暴雨,激盪、衝撞著胸中暴烈的火花。 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港安醫院逝世,終年92歲。

林風眠以獨立特行的美術天賦,勇猛精進的求索精神,深入體悟西方美術的精髓,西為中用,萬法歸一,以其開拓革新的精神,開創了迥異於古今他人、令人耳目一新的嶄新畫風。成為融會中西、凸顯民族精神的傑出美術家。無論世人的審美有何差異,而林風眠是公認的二十世紀不可或缺的美術大師,則是不爭的事實。

融會中西而彰顯民族精神的「林氏格體」

作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林風眠是在融合中西基礎上的中國現代繪畫開創者。林風眠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與同時代的其他畫家不同。他對待外來藝術的態度並不是「西體中用」,可以說是「西器中用」。雖然有人認為他是以西方藝術的視角切入本土繪畫,在歐洲繪畫觀念的基礎上運用傳統繪畫資源,但不能不承認,林風眠的繪畫確實是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精神、強烈現實情懷的中國現代藝術。作為「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宣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人也稱他為「中國的塞尚」,「中國現代繪畫之父」。

林風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後的現代繪畫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和境界結合,融入個人的人生經歷,探索出風格鮮明的「林氏格體」,是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裸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其他種類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風格,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審美情趣的悲劇美。這與畫家本人顛簸曲折的一生有關。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

弟子吳冠中曾借用京劇的腔來說明林風眠的藝術特色:林風眠的腔是獨特鮮明的,他寓圓於方。基本採用方形畫面,追求最大的擴展與最嚴謹的緊縮,在脹與縮的矛盾搏鬥中構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裝仕女、修女、縮頸的烏鴉、貓頭鷹、蓮花、浮萍、團扇、檸檬、秋葉等弧曲美的形象都譜入了林風眠的唱腔。但他又不僅僅局限於圓,在使用圓這個盾牌的同時,不斷的揮舞長矛:鋒利的葦葉、飄拂的柳絲、橫斜的枝葉、白鷺的腿、漁翁的竿......,形成既對照又和諧,統一在一幅畫面之中。林風眠的這些特點對當代畫家有深遠的影響。

相容並包、學術自由的藝術教育

林風眠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中國藝術發展中,林風眠的藝術教育觀和藝術功能論同樣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我們也能夠從他的藝術教育主張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他的藝術風格。

林風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波瀾,宣導新藝術運動,積極擔負起以美育提高完善民眾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請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登上講臺,聘請法國教授克羅多講授西畫,並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用的藝術」等口號,全國藝壇為之歡呼。林主張「相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培養出李可染、吳冠中、王朝聞、艾青、趙無極、趙春翔、朱德群、席德進等一大批文化藝術名家。

「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這是林風眠為國立藝術院制定的辦院宗旨。林風眠的這一辦學思想和藝術思想,可以說萌發於留學的法國,清晰於北京辦國立藝專及藝術運動,到杭州辦國立藝術研究院就更加明確,不但自己要朝著這個方向走,而且要朝著這個方向培養學生。國立藝術院開學不久,他就提出西洋畫和中國畫系合併。體現林風眠和林文錚共同藝術思想的《藝術教育大綱》中,就有明確記錄:本校繪畫系之異於各地者即包括國畫西畫於一系之中。我國一般人士多視國畫與西畫有截然不同的鴻溝,幾若風馬牛之不相及,各地藝術學校亦公然承認這種見解,硬把繪畫分成國畫系與西畫系,因此,兩系的師生多不能互相瞭解而相輕,此誠為藝術之不幸!我們要把頹廢的國畫適應社會意識的需要而另闢途徑,則研究國畫不宜忽視西畫的貢獻;同時,我們假如又把油畫脫離西洋的陳式而足以代表民族精神的新藝術,那麼研究西畫者亦不宜忽視千百年來國畫的成績。

林風眠以最大的誠懇向中國畫界提出:「在現在西洋藝術直衝進來的環境中,希求中國的新畫家,應該儘量吸收他們所貢獻給我們的新方法;傳統、模仿和抄襲的觀念不特在繪畫上給予致命的傷害,即中國藝術衰敗至此,亦為這個觀念來束縛的緣故。我們應該衝破一切束縛,使中國繪畫有復活的可能。」

持續高走的市場行情

正是由於林風眠在美術史上的重要位置,及其作品在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稀缺性,林風眠作品的價格在近幾年持續高走。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拍賣市場中成交價超過了100萬港元的作品達200餘件,超過400萬港幣的作品則有20餘件。整體看來,林風眠的作品一直受到的市場的讚許,價格一直高居不下。

從創作材質來看,彩墨畫是林風眠藝術生涯中最主要也是比重最大的繪畫種類,而林風眠的油畫創作主要集中於其創作早期,創作量較少,再加上文革時期的大量毀壞,其油畫作品留存於世的就更小了,而到香港之後幾乎不再創作油畫,所以說一旦市場上出現流傳有緒的油畫作品,林風眠的藏家勢必會傾囊而出,志在必得。例如,在2005年香港拍賣市場上,出現了創作於約1940至1950年代的《山村》,引起市場極大的關注,並最終以728.8萬港元高價成交。

從創作題材來看,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女性裸體、各類靜物畫以及其他風景畫中,仕女人物和京劇人物種類的價格相對較高。在2005年香港拍賣市場上,一件《四美圖》驚豔全場,引起藏家競相角逐,最終以773.6 萬港元的成交價一舉刷新其本人拍賣成交價格的紀錄。除人物題材外,其他題材也有相當不錯的拍賣成績。在羅芙奧2006年春拍中,林風眠創作於1950年代的彩墨作品《秋嵐》便拍得547.1萬港元的不俗成績。

從收藏市場來看,此前香港、台北一直是兩大主力市場,兩地都有專注收藏林風眠的藏家,尤其是香港。隨著近兩年大陸市場的迅速崛起,北京、上海兩地的市場分額也不斷增長,並已超過台灣地區的市場佔有額。林風眠晚年遷居香港,在此居住十餘年時間,並且持續創作不懈,因此他在香港擁有不少知音,目前幾位重要的林風眠收藏家多來自於香港。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在今年春季拍賣中,新推出的「三槐堂之林風眠收藏」主題拍賣,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共九幅彩墨作品悉數拍出,其中的《湖岸春柳圖(柳)》拍出437.9萬港幣,《黃山松濤圖》拍出345.2萬港幣,兩幅作品在預展期間已經引來眾多買家詢價。三槐堂堂主,即是香港知名的林風眠收藏家,收藏的歷史近三十年。過去他收藏的多幅林風眠作品曾多次借給博物館展出,例如198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中國—巴黎」聯展、1990年代香港藝術中心的林風眠特展,1999年上海美術館「林風眠藝術之路」百歲回顧展等;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94年出版的《林風眠全集(上、下卷)》中,有許多作品都曾經是三槐堂堂主的收藏,他的藝術收藏品味自然不在話下,也可以稱作是林風眠的鑒定行家。

而此次秋拍推出的「林風眠專場」,我們又很榮幸得到了三槐堂堂主的大力支持,割捨出了六幅珍藏多年的佳作:1950年代的《東坡賞竹圖》、1960年代的《盆花》、1980年代中期的《秋林山居》,及《秋林圖》、《海邊裸女圖》、《蘆蕩飛雁圖》;加上我們為此次「林風眠專場」精心甄選的其他珍品:1940年代的《對鏡仕女》、1950年代的《瓶花》、1977年的《鳥》、1980年代初的《靜物》,以及《仕女》和《花鳥》,此次高水準的專場拍賣勢必會掀起新一輪的林風眠熱潮。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