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 72

1972年

油彩 畫布

65 x 81 cm

簽名右下:無極ZAO
簽名畫背:ZAO WOU-KI 11.1.72

預估價
11,000,000 - 18,000,000
2,596,200 - 4,248,300
333,000 - 545,000
成交價
12,360,000
2,983,345
383,078

羅芙奧台北2007秋季拍賣會

077

趙無極 (華裔法籍, 1920 - 2013)

11. 1. 72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賞析:
1972年3月10日趙無極的妻子美琴(May)永遠地離開人間,得年僅僅41歲,她也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擅長雕塑創作,在畫家一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香港的邂逅到香消玉殞於巴黎,美琴陪伴畫家雖僅14個年頭,但她了解趙無極的畫,見證他的藝術成就起飛與發光。直到今日,數十年過去,趙無極總不忘在展覽或畫集裡緬懷她,題獻給這位芳華早逝的繆思。

「我一見她就愛上她了,她姣好的五官,帶著一種既嬌柔又憂俋的氣質,強烈的吸引我。美琴是中國南方人,一直住在香港,不大會說英文,只會說幾個字,當然也不會說法文,她是電影演員,不甚起勁地拍過幾部片子,很吃力的撫養兩個子女,我沒有花多大氣力就說服了她辭去工作,放下一切,跟我到巴黎去,我們覺得,只要兩人相愛,一切都不是問題。」

「...美琴的美麗,有如明星的燦亮,同時她又有在憂患中成長的一份超越年齡的成熟。她聰慧,卻始終保持一種少女的清純。」 (參閱趙無極、梵思娃著、劉俐譯《趙無極自畫像》,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2初版)趙無極的自傳裡回憶起兩人相識的起初,這段姻緣為他後來的藝術起了重大影響。從香港回來時,很多朋友一度以為他失蹤了,放棄繪畫,但他回來了,帶著愛情重新投入工作,開啟一個新的階段,進入抒情抽象繪畫的階段。

巴黎龐畢度中心收藏有幾幅趙無極的油畫及水墨畫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幅藏品即是《10.9.1972紀念美琴》, 它是趙無極痛失摯愛後所完成的一幅巨大油畫。對妻子的追憶凝結成一片黃色大地,黑暗遮蔽,遠處躍動的光仍帶來一絲希望。失去妻子後,他逃離巴黎,回到故鄉中國,見到暌違24年的母親。飄浪出走,有時不得不然,但旅行也是藝術家充電的方式,當時他必須離開,再重新找回平靜。美琴的出現,為藝術家的繪畫展開一個新局,隨著美琴的逝去,意謂著一種趙無極風格的結束。

多位藝評家皆認為,1973年起趙無極進入另一個藝術階段,在此我們也可說美琴的病逝,成為趙無極繪畫階段的分野。中國藝術史學者邢曉舟指出: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是趙無極的一個繪畫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往往採黑、褐等冷色調筆觸,激烈充滿力度,畫面極富運動感,在那裡有畫家個人難以平復的種種感情糾葛。1970年代之後,油畫、色彩多有豔麗的明亮,更重視空間光線的追求,具有風景意味,進入另一個新的藝術旅程。(參閱邢曉舟,〈趙無極藝術歷程尋蹤〉,《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畫冊,上海博物館,1998)

美琴罹病十年,這十年對藝術家而言猶如夢境般糾結纏繞,1972年隨著美琴的殞落戛然而止。趙無極在自傳裡提起,美琴的憂鬱症帶給他莫大的壓力,往往需藉由交際、飲酒尋求解憂,醫生、朋友戲稱他是「趙威士忌」(Zao Whisky)。儘管萬般焦慮神傷,但矛盾地,那段時間卻也是讓他感到幸福的日子,他們曾攜手一起愉快的旅行,一起沈浸在無憂無慮的愛戀裡。

作品《11.1.72》是畫家在美琴病逝前兩個月所完成的一幅油畫, 當時他的創作以墨色畫和尺幅較小的油畫為主。他自言在美琴病重期間一直沒有停筆,畫室成為一個安靜的港灣,他在大片的空白裡找到停泊角落,在大塊的色彩裡重新獲得安寧和清靜。《11.1.72》作品裡蘊藏著畫家私密的符碼及情愫, 精粹張力中散發出一股凝練、神祕的詩意,主題集中在畫面下緣,細微的色彩變化無限。荒寒蒼茫的天際、粉紫色暈染,流露出溫柔典雅的特質;大筆刷恍若河海翻浪,敏感細碎的線條,交錯出溢出畫面的尖銳顫音,依戀難解的思緒融入自然山水,雖是抽象的形式,在畫家重拾中國毛筆之後,更加融入東方的意境。

台灣畫家兼作家楚戈曾指陳出趙無極的色彩特點:「他的每一幅作品色彩上都有主調,每一作品主要的調子絕無原色,而以相近的色彩烘托層次,雖是油彩但塗抹之間多富渲染的趣味,把油彩錘鍊成水墨一般的中間性的調子,是西方畫家所難以企及的一項成就,其色彩的含蓄處深得東方水墨哲理之三昧,但色感的豐又是真正的水墨所不能夢想的。」(參閱楚戈,〈自然之真相〉一文,收錄於袁德星編《趙無極畫冊》,版畫家畫廊展覽目錄, 源成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1980)

趙無極在1971年重新拾起毛筆畫, 過去他認為太過簡單,避免流於中國風的繪畫形式,其實逐漸帶給他安定的力量。《11.1.72》屬於趙無極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階段的尾聲之作,顫動的線條依舊,但已不若以往急促、壓抑,重溫中國水墨之後,留白逐漸開闊,此畫也彷彿預告著美琴的即將離去,1970年代中期後嶄新階段隱隱開展。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