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 68 (13. 2. 77)

1968年

油彩 画布

162 x 114 cm

签名右下:无极 ZAO
签名画背:ZAO WOU-ki 1. 12. 68/13. 2. 77

预估价
72,000,000 - 95,000,000
18,461,500 - 24,359,000
2,482,800 - 3,275,900
成交价
73,400,000
18,839,836
2,414,077

羅芙奧台北2008春季拍卖会

063

赵无极 (华裔法籍, 1920 - 2013)

1. 12. 68 (13. 2. 77)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赏析:

老庄思想的无极

二十世纪华人艺坛出现过两位重量级绘画大师,一位是所谓的"佛教画家",另一位则是"道教画家",前者指的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后者指的是西画大师赵无极。虽然张大千年轻时曾一度出家,创作的主题偶与佛教艺术有关,但此处我们无意深究他们的实质宗教信仰。其实所谓"佛教画家"与"道教画家"是两位大师一次相遇时,彼此以"姓名"戏称的一段趣事。"大千"、"无极",在中国的确都是富含哲学意涵的名字。在此,我们要介绍这位绘画创作中带有老庄思想的"无极"大师。

其实"无极"二字,乃是画家信奉道教的祖父特意所起的名字。"无极"意指宇宙太初,混混沌沌,一物未有的景象。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表太极"的无限宇宙观念。而穷究宇宙无穷之哲学思想,后来冥冥之中逐渐成为赵无极毕生服膺的艺术价值。终其一生,他的画作一贯签名方式,必见"无极"(无极的古字)两个汉字,可以想见他时刻惦念自己的文化根源。"无极"和"ZAO" 的结合,则有两种文化的合体之义。

赵无极原籍江苏,1921年出生于北京,六个月后举家迁往距离上海不远的小镇南通,在此地完成中小学教育。赵家可谓书香世家,族谱可上溯宋朝皇族燕王。无极是家中长子,父亲是上海的银行家,母亲是传统的家庭主妇,祖父则是颇有名士派头的前清秀才。幼时祖父指导他握毛笔练书法,并要求读论语和唐诗文学。那些随性读书、习字的经验,成为日后走向艺术的最原始动力。父亲从商,同时也喜于收藏古玩字画,还是一位业余的西画家。家里藏有赵孟俯和米芾两幅字画,是祭祀祖先时必然摆设的传家宝。赵无极个人尤其推崇米芾,曾经赞扬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曾说:"他是用另一种眼光观察的画家,是大书法家。"赵无极后来决意投考美术学院,得到父亲的强力支持与金援。叔父亦雅好艺术,经常带回巴黎的西洋名画明信片。文艺家庭的耳濡目染,以及父执辈的鼓励支持,都奠定了他后来良好的发展根基。

1935年,14岁那年赵无极顺利考进杭州艺专,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生,校长是曾经留学法、德两国的林风眠。潘天寿教授国画,吴大羽指导西画,艺专学生必须兼备中西,但他偏爱西画。其中以林风眠与吴大羽对他影响最深,全然给予开放、包容的创新观念。学院式的美术教育不免带有束缚,他个人特别心仪印象派的明朗与轻快风格,勤于阅览当时零星的国外杂志,认识了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等人的艺术。此时他逐渐找到绘画的方式,认为自己更接近现代大师们的艺术,而非传统国画或是欧洲学院绘画, 1940年代时他就以自己的创作方式完成风景和妹妹肖像等油画。艺专求学期间,正逢中日战争,在艰辛的逃难、颠簸中学习,六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讲师,还在重庆举办首次个展,当时他也是最年轻的一位教师。后来在林风眠的鼓励下,1948年偕妻前往法国留学,原本只计划留学两年,没想到自此长居巴黎,直到今天。

巴黎诗人与抽象艺术

赵无极起初先在巴黎的蒙巴纳斯区落脚,与雕塑家杰克梅第工作室比邻而居。罗浮宫、大茅屋美术学院都是他一开始汲取养分的地方。来法的第二年他即受巴黎克兹画廊青睐,得以举办个展,立即获得成功,声名远播。初抵巴黎三年间,他先后结识许多年轻艺术家,如汉斯 • 哈同、尼古拉 • 德 • 史塔耶尔、皮耶 • 苏拉吉、维耶拉 • 德 • 西尔瓦,以及后来的山姆 • 弗朗西斯、来自纽约的诺曼 • 布朗尔和来自加拿大的李欧佩乐。这些艺术家后来都是欧洲的主流大画家。

赵无极一开始认真的研究西洋大师们的作品,心中暗自决定要扬弃擅长的水墨画,避免沦为狭隘的"中国趣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制作了一批石版画,因考虑经济的因素,只使用极少的颜色,加上大量的水分,原本被版画工作室主持人判定失败,没有想到作品完成后,水墨渲染般的中国情意跃然纸上,意外得到大诗人亨利 • 米修的激赏。他为这些画作配上诗文,印行出版,得到广大的喜爱。赵无极初期的作品大都是具象的风景或人物图画,他万万没想到,原来存心逃避的"中国趣味",竟成为他在欧洲艺坛起步的重要踏板。米修曾指出赵无极的画不是"风景",而是"自然",他的评画相当契合艺术家的心境。透过米修的引介,赵无极很快融入风云际会的巴黎艺文圈,逐渐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路。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为"非具象",乃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一支艺术主流,他们的观念在于透过形式和色彩的使用,纯粹表达艺术家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康丁斯基以降,抽象艺术成为二十世纪中叶一个重大的美术现象,而表现主义起源自塞尚、梵谷的绘画,此时更因战争的冲击而重新崛起,两股艺术汇聚成一风靡美国纽约的潮流,成员间彼此风格尽管分歧,但仍各领风骚。在这股潮流之下有两类群体,一是"行动绘画",如帕洛克、德库宁、克莱因、贾斯东等人;另一类则是"色域绘画",以罗斯科、诺拉德、马哲威尔等为代表。而战后欧洲艺术也受到美国艺术的启发,几乎同时在欧陆开创出"非形象"的艺术潮流,代表人物包括哈同、施奈德、苏拉吉等人。赵无极就是这股艺术潮流中的一员,有抒情抽象画家的美称。

重新发现中国

赵无极曾说过:"毕加索教会我们如何去画毕加索,但塞尚教会我如何去注视我们中国画的本质。"他的意思是说,看毕加索的画,得到空间的启示不多,但看塞尚,尤其是看《圣维克多山》,"山与天空色块连接不可分的情况,完全是中国画的办法"。赵无极认为旅行也是充电的良方,自古中国文人从名山大川参透哲理,现代画家自然也能藉由走览博物馆、探访各地人文风景名胜,寻获激荡灵感的好素材。1951年赵无极到瑞士伯尔尼游历,在一次展览中首度发现保罗 • 克莉的绘画,克利以近似书法符号的画法表达内心的世界。这样的作品竟能贴近自己的心灵,透过深受中国书法与阿拉伯文字所启发的克利,此后赵无极的静物、花卉已经不复存在,他转向一种想象的符号和不可读的书写,赵无极找到西方绘画的另一种层次,进入"诗"一般自由的境界。

法国诗人兼艺评家亚兰 • 儒佛鲁瓦在《艺术》杂志中有过一段评述:"赵无极的作品明确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如何成为全球性现代观点:是虚无玄远,而非冥想的对象,反映着冥想的精神。诸如保罗 • 克利、马克 • 托比和亨利 • 米修等如此不同的人物,都求助于这一思想。"中国人的宇宙观,老庄的道家思想,潜藏在赵无极的细腻思惟里,进而融入他的绘画中。赵无极笔下的符号、线条颤动地呈现愉悦自由的感受,中国甲骨文、钟鼎文等充满绘画性的启发,有一段时间让赵无极尽情陶醉在故国文化的蕴藏。然而克利的影响后来带来不小的包袱,加以情感上的严重受创,让他一度几乎要放逐自己。后来,他索性将符号、形象完全放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折之后寻见宽广空间,大山大水的雄浑气势正准备迎向他。1958年后,赵无极的画作不再有标题,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完成的日期。

自由超脱的创作历程

赵无极在香港重新找到爱情,他的第二任美丽明星妻子美琴。返回巴黎之后,搬进一间新的住家与画室,尤其是大画室几乎他成为与世隔绝的心灵避风港。此时他的艺术成就正走向巅峰的新阶段。赵无极从1960至1970 年的十年间全心地作画,他在自传里回忆,这十年对他而言就像是开保时捷跑车的速度一样,飞快地逝去,他觉得时间在催促着,要他赶紧把寻得的想法表现出来。爱情也激励着他,唯一的念头就是不断地工作、工作。后来回顾这十年的工作,他方才觉得有了具体的成果,进入绘画的成熟期。

1960年他应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64年他举办个人第一次回顾展。而在巴黎的法兰西画廊,以及美国的库兹画廊等合力的支持下,赵无极的绘画每年的展出不断,在欧美都有极高的能见度,广受欢迎,尺幅也在自信的加持下,愈画愈大。

1960年代赵无极的丰沛创造力使他登上另一座高峰。赵无极在一次访问中提到:"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艺术对他的双重关系。他不只一次地谈到巴黎对他的影响,巴黎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随着思想的成熟,他慢慢地重新发现中国,进而在绘画中反映中国。然而这回溯本源却须归功于巴黎。如果未曾留学欧洲,如果不是到人文荟萃的巴黎,那么他的艺术不会呈现如今的面貌。无疑地,他的绘画揉合了中国与西方的艺术精髓,"将法国的情致与远东的空间感知相互结合"(日本美术史学家高阶秀尔语)。

然而1960年代的作品,因为妻子罹患忧郁症疾病,出现充满激烈的笔触与运动感,内心有难以复杂的情感纠葛。多位艺术评论家都认为,1972年美琴的离世,成为赵无极绘画阶段的分野,后来在水墨画中重拾绘画的动力。可以说,赵无极在1970年代之后,油画色彩转为艳丽,重视绘画里的光线感。1980年代后,赵无极的绘画进入一种优雅的状态,不见急躁或激昂,他希望画面更精简,多一点空间的感觉,因此近期的作品多见空灵的探索。他不只一次地以绘画向马蒂斯致敬,敬佩其高妙的色感与空间感。

台湾美术史学家萧琼瑞总结了赵无极绘画创作的五大特色:"强烈的生活性"、"丰富的色彩"、"多样的质感"、"浓厚的音乐性"、"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他认为:"赵无极将中国长久的人文理想,以现代的方式,具体而真实的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二十世纪人类精神可珍惜的伟大遗产。赵无极在中国苦难的时代,远离中国,但却以文明而美好的方式,让中国人重获尊严,重拾信心,进而生发奋起直追的意志。"(参阅萧琼瑞,〈东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巨匠美术周刊—赵无极》,1992,锦绣出版事业,页36)

以作品《1.12.68(13.2.77)》为例谈赵无极之经典风格从作品《1.12.68》

(13.2.77)的题目来看,这是一幅完成于 1968年12月1日,而1977年2月13日又再加笔的画作。在赵无极一些作品中偶而可见两种年代的款识。1968年应是画家创作斗志高昂、意气风发的巅峰时期,尤其这幅画作还入选了由法兰西画廊筹备,比利时夏乐华美术皇宫的盛大回顾展,不论对于画家或代理画廊而言,作品的力度与份量不言可喻。

然而,1968年却也是令赵无极悲愤交加的一年。赵无极于1988年与第三任妻子梵思娃合力撰写的法文自传里,第一句话就是提到他的父亲:"我的父亲逝世于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1968年时赵无极早已经扬名异域多年,却苦于1949年后中国的重大历史转折,一直无法顺利回乡探视父母。父亲曾是上海的银行家,文革时期被打成右派,受虐待屈辱而亡。赵无极一直到1972年才拿到签证,返回别离24年的故乡。这份对父亲的深深遗憾一直到1985年,赵无极回杭州母校讲学时,才稍稍获得宽慰。学画一辈子,他感到自己总算找到报达父亲恩泽的一条"捷径"。从小父亲在他的艺术之路上,未加阻拦,总是多所鼓励,并以家中宽裕的金钱,赞助他前往巴黎发展。

或许是因为失去至亲的悲愤,以及妻子重病的双重折磨,在《1.12.68》画作里出现波涛汹涌难以抚平的情绪,如同此时期其他作品一样显得气势磅礡。《1.12.68》的画面里一大片殷红天地,暗赭色的笔触在画面一方翻腾纠结,空间里也渗透出金与白的温和光辉,颤动中形成对比的平衡,产生宏大的气势与张力。曾经任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馆长的拉塞尼,1969年4月时曾写下一段文字,指出赵无极此时心中的抑郁。"我不相信今日的作品中是出自于异国情调,它或许是因受东方影响的克利所启发,曾在赵无极初期作品中以轻盈的说明图画扮演一定角色。暗示性的、召唤性的或是神秘之中建立的符号、象征已经消失,这些巨大的阴暗空间,穿越色彩的波浪,模糊光亮的尖锐。或许是私密生活里搅乱的沼泽、死水,或者是遥远天际线是袭来的云雾,升起的云朵。" (拉塞尼,魁北克当代艺术馆及魁北克美术馆《赵无极》展览目录,1969)绘画最能表达艺术家内心的秘密,唯有透过创作,才能使艺术家得到心灵的平静。拉塞尼在文末继续写道:"赵无极的色彩,如此细腻,如此精巧,无止尽的颤动所赋予的。那是他的生命,那是一个梦想。视野总是重新开始的,向前走去。"

台湾艺评家萧琼瑞也曾就情感发抒评析赵无极的绘画,他认为赵无极的作品记录生命的起伏,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变化。他指出赵无极在1960年代特有的"纤维般线条",形成此阶段的特色之一。尽管有时面对精神的苦闷,内心的恐惧与纠葛,赵无极的画作大抵都是洋溢着和谐、自由与向上升扬的精神。"1960年代的作品,是以黄褐色为主调,散发着一种金铜色的光芒,一些细腻、尖锐、又带点神经质的纤维般线条,在画面上自由的挥洒、组合,摆脱题材、法则的限制,一切遵从内在的要求。赵无极呈显一个深邃、富有动力、荒原中透露着华丽的世界。"(节录自《中国巨匠美术周刊—赵无极》,锦绣出版,台北,1992,页18)因为赵无极个人有丰沛的情感与细腻的感知,他的创作题材的确多来自生活中的感触,内心波动自然流露,他也曾说过他的画等于是他的日记,他的生活。

从绘画的布局分析,在《1.12.68》作品中,赵无极采用中国山水画的直幅构图,而非西方常见的横幅自然风景形式。直幅构图,带有高远、深远的境界,那是中国的自然观与空间观念。然而,住在巴黎的赵无极亦长期接触西方传承的美学思惟里,他巧妙的把西方特有的光线感,融入创作之中。

台湾艺术评论家杜若洲就认为,"中国的空间"和"西方的光"可以说是赵无极艺术上可观的成就之一,不但融合了两大文化潜力的本质,而且揭发了它们的共通性或常性。他在〈赵无极的绘画渊源〉一文指出:"他(编按:赵无极)在1966年观看罗浮宫西玛波(Cimabue,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派第一位大师)的《圣母与天使图》,除了赞叹备至,誉之为『罗浮宫最美的一幅画』,更指出,山水画里的云雾画法,正如此画天使头上的光晕,是造成画面特殊空间的要素。他说,这是『极妙的构成!』于焉也可见他对绘画认识的一般,以及中国传统认识对他意义的重大。"赵无极曾自言,"如果说我的整个艺术修养中有无可否认的中国影响,我也必须说明,我的真正人格,随着重新发现中国而晋于成熟。"(参阅袁德星编,《赵无极》,源成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0,页13)

杜若洲认为,赵无极的特色除上述的"中国空间"、"西方的光",还有一种与光有关的"色彩"。赵无极的光辉耀性极高,而且具有神秘感,彷佛荷兰画家林布兰的;也彷佛大自然在激变中──其如雷雨怒涛等──迸发出来的;他的色彩也常呈现奇丽幻变的 "景象"──中国在14世纪(元代)以后即已失传的色彩,是赵无极有意恢复的一种品质。

作品《1.12.68》表现出的庄严光辉耀性,及其奇幻神秘的华丽色彩空间,对照多位中外艺术评论家所评述的风格特点,无疑是 1960年代赵无极绘画的经典作品之一。此幅画作曾在法兰西画廊的资助下,赴比利时夏乐华美术皇宫中展出,后来辗转由斯德哥尔摩的艾斯画廊所购藏。赵无极的艺术感染力其实早已跨越疆界,收藏其作品的美术机构与收藏家遍布全世界。多年前赵无极获颁日本皇室大奖"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 (1994),法兰西学院美术院士(2002)的最高荣耀。而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史中,赵无极早被誉为扮演了一位先行者的开拓角色。或许在艺术生涯的历程中,赵无极堪称是幸运的,但同时在他的生命轨迹里亦经历无数的不幸,他坚强地历经许多的困境与波动,过去的激越感怀完全抒发在他的绘画中。过尽千帆之后,画家逐渐坦然以对,朝向"澹然无极"的中国老庄思想核心精神,进入一个悠远而逍遥遨游的绘画世界。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