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少女圖

1980年

彩墨 紙本

41 x 50 cm

簽名左下:林風眠
鈐印左下:林風瞑印

預估價
2,500,000 - 3,200,000
71,000 - 103,200
成交價
4,466,000
144,297

羅芙奧台北2005春季拍賣會

033

林風眠 (中國, 1900 - 1991)

南國少女圖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圖錄:


《藝苑掇英第七十二期:三槐堂藏現代書畫專輯》,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04,彩色圖版,頁21

來源:


香港中僑國貨公司舊藏

三槐堂收藏

賞析:

東方美神

文∕李超

在林風眠創作的大量人物形象中,仕女形象是其中獨具風格的一種表現樣式。這種女性藝術形象,可與西方藝術的維娜斯相媲美,被熱愛他藝術的觀眾譽為「東方美神」。這種「美神」的形成,是藝術家獨特的審美經驗有關,並且將我們的視線聚焦在林風眠相關的人物題材的創作之中。這方面,林風眠的晚年彩墨佳作《南國少女圖》,堪稱其中的代表之一。

林風眠的有關人物題材創作,大致有仕女題材和戲劇人物題材等內容,由於受到相關表現與寫意藝術精神的影響,林風眠在人物題材的描繪中,一般而言 ,在造型上基本淡化其敘事性因素和肖像化特徵 ,而著重強調其中觀念和情感的表達。這就使得畫家將其中創造的重點,放在了繪畫語言形式的研究和表現之中。

關於林風眠的仕女畫風格,畫家曾經回憶說,他們「主要是接受來自中國的陶瓷藝術」,「尤其是宋瓷官窯、龍泉窯那種透明的顏色影響,我用這種東西的一種靈感技術放在裡面」。林風眠的仕女圖的相關形式語言,體現了圖形的純淨、色彩的透明和格調的高雅。畫中人物從其簡約素雅的造型中流露出迷人的情愫,此源自畫家深藏心間的青春回憶和情感昇華。因此,林風眠創作的有如東方美神的女性形象,喚起觀眾純樸、肅穆的美好心靈感想,成為中國藝術獨特的陰柔之美的形象符號。而《南國少女圖》一作,正是為我們呈現了「東方美神」藝術感染力量。

林風眠於1977年由上海至香港定居,其作品《南國少女圖》創作於畫家寓居香港時期。他的作品曾經由多次在中僑工藝品公司作品經營,並且在該公司的畫廊舉辦展覽。在寓居香港九龍彌敦道期間,林風眠創作許多以彩墨材料語言為主的作品,其中包括仕女題材的作品。如同畫家同時期的相關題材創作,其仕女題材的構圖,都十分注意和講求畫面左右、上下的「均衡」式樣。畫中的兩位仕女身著古裝,安閒端坐,顯現溫柔敦厚的傳統女性的秀美風韻。對於人物形象的表現,畫家以靜態造型為主,臉部描繪參照民間剪紙的意味;頭飾烏髮漫捲,沒有複雜的矯飾;眼睛的描繪呈現柳葉式的黑色外形,淡化其他諸如眼珠和睫毛等細節的處理。顯然,仕女形象描繪的重點在於整體的體態及其神韻。在人物修長婀娜的體態變化中,畫家傳遞出東方女性特有的風采和韻致。

在人物造型的色彩和線條表現方面,畫家的墨色運用,以純色塊的平面構成與裝飾性色彩和委婉流轉的線條相結合,顯現出畫家卓越的藝術風格特性。畫家淡化了對於質量感和光色的具體描繪,而是以裝飾性的平塗法渲染肌膚,人物的臉部黝黑般的色彩處理,受到了敦煌壁畫的啟發 ,在色彩平塗的過程中 ,使用中間色調表現物體的凹凸。用色線勾勒輪廓,以深重和豔麗的色彩勾畫衣裙 ,再點繪出花果環繞、綠蔭相映似真似幻的環境 。畫家對於人物不作多餘的細部刻畫,而是用纖細流暢的淡墨線,勾勒其百媚多姿的體態輪廓。這種線條,正是仕女造型語言的重要手段,其以優雅、勻細、飄逸和圓潤的曲線為主,充分表現了女性的多種嫵媚體態,增添了作品柔和飄逸的情調。

因此,林風眠筆下的仕女形象造型,正是出於藝術家單純而簡約的藝術風格探索的需要,而經過多種樣式創造出來的視覺符號。在單純的基調基礎上,求得豐富多樣的表現效果。作品中,人物所處的場景畫面運用概括的手法表現,突出人物造型的簡化傾向,同時墨色和墨線的表現,形成輕盈和透明的奇特效果,並顯示出繪畫語言的平面化傾向。有如林風眠的風景作品表現的是博大精深的意境,藝術家在仕女圖的創作中傳遞出「東方美神」的陰柔優雅的神韻。

《南國少女圖》所體現的這般純淨的陰柔之美,形成典型的東方文化的美感經驗。這種美感,感動著來自各方的觀眾。少女作為美的化身,使得觀者與作品之間保持著一種天然聖潔的審美觀照的距離,淡化了世俗的愛欲之樂,而感受著有如芷蘭清香般的氣氛之中,使得人們沉浸在對於東方美神奇妙造化的心靈神往之中。

林風眠之所以成為20世紀中西融合的大家,貴在其在繪畫語言方面的卓越探索和非凡成就,我們從中可以概括為相關新的審美經驗。所謂「東方美神」之譽,正是其中一種生動的比喻。通過對於林風眠《南國少女圖》的賞析,我們可以領略這般生動的審美經驗。這種審美經驗,正如席德進所評價的,林風眠「在仕女畫中表現了他的柔情和優美」,其來自於藝術家對於中西文化的深刻體悟,來自於藝術家對於時代氣息的敏感洞察,也來自於藝術家與生俱來的可貴良知。(註:李超為《上海美術史》與《中國早期油畫史》作者,目前任教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