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系列—單鞭下勢

1991年

銅雕 5/6

303(長) x 128(寬) x 160(高) cm

簽名雕刻後側:朱銘 5/6 '91

預估價
58,000,000 - 80,000,000
14,146,000 - 19,512,000
1,933,300 - 2,666,700
成交價
82,240,000
21,033,248
2,711,507

羅芙奧台北2010秋季拍賣會

150

朱銘 (台灣, 1938 年生)

太極系列—單鞭下勢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美商私募基金收藏,美國

附雋永雕塑畫廊開立之原作保證書


賞析:

朱銘1938年出生於台灣的苗栗縣通宵鎮,早年未接受完善的美術教育,15歲時跟隨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木雕技藝。30歲時,他放棄在大雕刻廠首席師傅的高薪,離開故鄉,向雕刻大師楊英風學藝術現代雕塑,為期八年。當年朱銘身體瘦弱,楊英風建議他修習太極拳養身。練太極拳原本僅為了強身,然而領悟力極強的朱銘,卻從中體會到思想與心靈上的奧妙。


以太極拳調養與修行期間,朱銘體會到自然萬物、大氣運作的能量與蘊涵,內化為個人思想體系後,漸表諸於雕刻創作上。於是,氣勢磅礡的快意大作「太極」系列,便在朱銘的領悟與體會下以藝術創作成形,「太極系列」雕塑的抽象意涵,將中國文化傳統化為超越語言、國界的藝術創作。


1978年,朱銘二度赴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舉辦展覽,他的「太極系列」也首度在國外發表。其中一件高150公分左右的《單鞭下勢》銅雕,後來為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典藏,它是日本第一座戶外美術館,以展出並收藏二十世紀藝術大師如畢卡索與亨利摩爾等人傑作聞名國際。「太極系列」也為朱銘的創作生涯開闢了另一個旅程。其實在此之前,朱銘曾在1976年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個展中發表一件名為《功夫》的木雕,它可說是「太極系列」的真正發端,而《功夫》木雕人像所採取的姿態正是「單鞭下勢」。


在朱銘眼中,「太極系列」才是他個人風格的代表,而他所要表達的那份生命力,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太極拳看似柔軟無力,實則陰陽相生、柔中寓剛、剛柔並濟、動靜相隨,它以架勢誘導身體產生調和動作的均衡,氣體運行,而達平與靜的效果。太極拳講究勻、慢、柔、圓,充分體現美學思想,宛如同不同的人練太極同一招式時,會展現不同的力度。因此,當朱銘在雕塑每一件太極時,也賦予他們獨特的生命力。


朱銘在「太極系列」創作同時參照、融合架上雕塑與空間環境雕塑,引進現代雕塑的新觀念。朱銘的雕塑作品為現代化的公共空間賦予廣闊的視覺創造以及經典人文圖景。其中尤以「太極系列」之獨特的視覺符號和雕塑形態,成為都市生活的互補和自然造化的延伸。作品形成以靜制動的視覺張力,震撼人心的體量感,具有特定的時代感召力,富有當代審美精神的想像和陶冶。


連結了幾何化抽象體面以及人物動勢造型,「太極系列」雕塑在三度空間語言中動與靜、粗放與簡潔的對比,形成豐富有致的節奏變化;雕塑在光線和陰影之中形成有層次的變化效果。而在巨型《單鞭下勢》銅雕中,朱銘憑藉著自身的閱歷與判斷,將人們熟知的太極文化,以及相關的拳術套路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從以往的意象架構中脫離出來,讓人生動地感覺出單鞭即下的大器、力沉與勢不可擋。


「單鞭下勢」,無疑是朱銘「太極系列」作品中最為人熟知的造型。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朱銘雕刻過多件《單鞭下勢》銅雕,名稱雖然相同,但其神態、氣勢不同,各有千秋,極具視覺張力及造型美感。不過,如同此件1991年的戶外大型《單鞭下勢》,數量無多,該版次僅限量六件,寬度有303公分,高度160公分左右,造型姿態漂亮,在拍賣市場稀有少見。


類似戶外型「單鞭下勢」銅雕鑄件已廣獲博物館與基金會機構收藏,例如最早的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約1977-1978年作,高150公分)、香港中國銀行大樓、香港交易廣場(1986年作,高280公分)及台北縣的朱銘美術館(1986年作,467x188x267公分;1999年作,185.5x94x123公分)等,為世人熟知的公共空間收藏範例。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