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大海

1952年

油彩 畫布

80.5 x 116 cm

簽名右下:無極 ZAO
題識畫背:Janvier – Février 1952

預估價

估價待詢

成交價
125,760,000
33,536,000
4,327,598

羅芙奧台北2012秋季拍賣會

660

趙無極 (華裔法籍, 1920 - 2013)

失去的大海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羅倫斯.A.達安收藏,阿姆斯特丹
私人收藏,台北
德薩畫廊,香港
私人收藏,亞洲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上海博物館,上海,1998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中國美術館,北京,1998(馬歇索策展)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廣東美術館,廣州,1999(馬歇索策展)
「趙無極回顧展」,法國網球場國家畫廊,巴黎,展期:2003年10月至11月
「趙無極」,石橋美術館,東京,展期自2004年10月16日至2005年1月16日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上海三聯書店,上海,1998,彩色圖版,頁108–109
《趙無極》,網球場國家畫廊,巴黎,2003,彩色圖版,頁70(另一畫題為《紅色土地與黃色海洋》)
《趙無極》,石橋美術館,東京,2003,彩色圖版,頁205
《趙無極》,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台北,2005,彩色圖版,頁32(畫題為《迷海》)
《趙無極》,耿畫廊,台北,2010,彩色圖版,頁26–27(畫題為《迷海》)

附藝術家親筆簽名之原作保證書

賞析:
此幅拍品是趙無極早期稀有的紅色油畫,尺幅開闊、氣象清新,為市場上不可多得的傑作。法國藝評家馬歇索(Daniel Marchesseau)在1998–1999年間策畫了趙無極在中國的巡迴大展「趙無極繪畫六十回顧展」,此幅油畫被選為展品之一。當時的展覽目錄上刊印有著法文畫題La mer perdue,中文譯作「失去的大海」。五年後,策展人阿巴迪(Daniel Abadie)在巴黎的網球場國家畫廊(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 Paris)策畫的趙無極回顧大展,同樣也選擇此畫作參展,展覽目錄的圖說寫著La Mer perdue ou La Terre rouge et la Mer jaune兩個畫題,意指「消失的大海」或「紅色土地與黃色海洋」,詩情畫意之暗示,給人浮想聯翩。

海洋或土地是宇宙的空間,裡面孕育自然萬物。在詩人或畫家的眼中,前者有遼闊、神秘、不安、包容、承載等意象;後者則有故鄉、親近、安定、樹草、山石等象徵。海洋與土地,互為虛實、陰陽的依存關係。而趙無極的繪畫擅長使用中國式的思惟透視,結合西方聖潔寧靜的光感,完成看似虛空其實豐盈的寫意圖畫。宇宙的生成,虛與實的相連,也是人類生活空間裡的不同層面。虛實的議題,在抽象畫裡至關重要,呼應了中國水墨畫上意境的創造。而此為趙無極繪畫裡終極關懷的課題,他一生致力於創造油彩的「虛實相生的空間感」,創造想像無窮的妙境,並賦予其平衡和諧的美感,為人類留下美好的藝術瑰寶。

對於趙無極而言,海的意象應該還有遠行、離鄉,那是一種淡淡的哀愁,不太願意去追想的複雜情感與記憶。1950年代初期,大海、帆船的形象多次曾出現在他的具象繪畫之中,與其說是他的歐遊經歷,不如說是他的內心情感的投射。

1948年初春,趙無極歷經過36天的漫長海上旅程,才抵達法國的馬賽港。曾經是對水、對海洋恐懼的中國藝術家,為著遠大的理想,渡過重洋到遙遠的他國去,必然是鼓足了勇氣、克服心中的畏懼。後來,趙無極在他的自傳裡寫出這段經歷:「對這趟旅行,我的印象是單調沉默,風景每天一樣。我對海從沒有很大的興趣,甚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覺得『海』是外國人侵略中國的同義字,必須全力抵抗,對西方詩人歌頌的『無限』的觀念,我也不起共鳴,我愛平靜的湖面,帶幾許神秘,製造出無窮的色彩變化。」

趙無極1921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家境寬裕,後來遷居南通、上海。在家學淵源的耳濡目染,起了作畫的慾望。十四歲在家人支持下進入以最現代化美術教學聞名的杭州藝專學習,接受林風眠、吳大羽與潘天壽等教授的指導,既學西畫,也學國畫。在學期間,他藉由明信片與美術期刊上塞尚、馬蒂斯、畢卡索、莫迪里亞尼等人的畫片,飢渴地吸收新知,模仿大師們的風格,然而他想要探究真正的繪畫,一路循著西方現代藝術的軌跡,來到藝術之都巴黎。

初抵巴黎的下午,趙無極便急切地趕往羅浮宮飽覽名畫,呈現他眼前的是有別於中國畫的另一種繪畫,內心驚奇不已。然而他漸漸地發現,中畫、西畫的距離其實不遠,只是觀看的方式不同。往後的一年多時光,大多在美術館或展覽中度過,他在作畫之前,想先了解別人的畫,了解別人的意圖。而後結交多位當代藝術家、詩人或評論家,熟悉巴黎的藝術圈,找到以畫維生的機會,歐洲自由的風氣是他能夠安適地尋求發展,他選擇到西班牙和義大利旅行,藉由旅行見聞開啟新的視野。

自古中國文人喜愛遊歷名川大山,以自然為師,從性靈出發,「置丘壑於胸中」,成就文人畫的典範。趙無極偏愛南方的山水,他認為義大利山城托斯卡尼景致優美,有如秀麗的中國江南。而南歐的古典建築、教堂壁畫,則啟發了他構思繪畫裡的空間佈局。他開始創作採取線描與簡筆圖示,將形象符號化與抽象化,以定點或散點透視塑造多重的空間感。他觀察筆記旅途所見所聞,書法性的線條細細描繪,揮灑的色彩輝映著古城特有的神秘色調。

1951年在瑞士的美術館第一次見到克利(Paul Klee)的畫,完全著迷於畫中自由輕盈的詩意,小巧的畫面因空間營造而顯得遼闊無比,多重空間的小小符號,創造出另一個世界。克利的藝術有東方文化的影響,而趙無極在克利的啟發下,為自己找到另一條路的捷徑。後來的兩年間,他畫了許多以靜物、花卉、船隻、風景、動物等元素的小幅繪畫,研究它們的組合與佈局,營造一種詩意的空間,因為是受到克利的影響,這段短暫的過渡被稱之為「克利時期」。

無疑地,本次的拍品《失去的大海》是趙無極「克利時期」難得一見的大幅創作。以多點透視的東方繪畫空間與細膩筆觸,西方古典優雅的色彩光輝,構築一個宛如海市蜃樓般的綺麗世界,分不清是大海或是大地,予人無限想像的空間。觀者隨著畫家的指引,彷彿也賞遊其間,從左方連綿的山巒樹林,接著的空間似雲霧似海洋的,右方帆船點點像是忙碌的港灣,前景有人與動物的追逐、舞蹈,也如狩獵、豐收慶典般的喧鬧場景。對於趙無極1950年代初期的風格,藝術評論家馬歇索(Daniel Marchesseau)的看法是:「他找到一種東方纖細筆劃和西方古典建築結構相結合的畫路」。刺繡般的線條結構,形成趙無極個人的獨特風格,此一階段對於後來轉型抒情抽象發展具有關鍵性意義。

曾經和趙無極比鄰而居的瑞士大雕塑家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以及詩人米修(Henri Michaux)都讚賞趙無極1950年代初期的具象寫意圖畫。趙無極的具象克利時期作品,生動神秘的符號銜接後來的抽象甲骨文時期,在其一生創作中至關重要。此幅傑作以《失去的大海》為題,代表著離鄉的情懷以及面對未知的躊躇心境。難能可貴的,藝術家儘管情感敏感細膩,積極樂觀的個性使得他的作品有向上昇華的光輝意象,觀者能有愉悅的視覺享受,藝術家也漸漸走向抽象繪畫大道。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