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渣渣

2006年

油彩 画布

160 x 200 cm

签名画背:故乡组画《吹渣渣》(新)200x160cm 罗中立 2006年

预估价
5,500,000 - 7,500,000
21,154,000 - 28,846,000
706,900 - 964,000
成交价
6,000,000
23,076,923
773,196

羅芙奧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515

罗中立 (中国, 1948 年生)

吹渣渣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览:
「罗中立:置换的描绘」,苏州博物馆新馆现代艺术展厅,
苏州,展期2011年9月10日至10月20日

图录:
《罗中立:置换的描绘》,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2011,彩色图版,页38-39

赏析:
罗中立在回忆其创作初衷时曾表示,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他要为这些被忽视的农民吶喊。正是这样深刻的个人体验,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赋予了他的作品丰富的情感。他的成名作《父亲》便源于文革期间作为下乡知青到大巴山山区当锅炉工时的生活体验。《父亲》打破了文革时期对于农民形象的「高、大、全」和「红、光、亮」的政治宣传画的固定模式。以照相写实的手法和过去重大历史题材才允许使用的超大尺幅细致刻画一个中国农民的形象,触动了千万中国人。继《父亲》之后,他又陆续完成了诸如《年终》、《金秋》等风格近似的作品。叙事性元素是1980年代作品的重要特色,摆脱了典型题材和形式的限制,把观者的视线带到了农民琐碎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拾穗、开垦、编竹篓、恋爱、洗澡、摸汗、吹渣渣、一幕幕平凡温情的生活片段构成罗中立创作的主要线索。人物形象也逐渐摆脱写实的囹圄,夸张变形,略带扭曲形体为画面增添不少意趣。尔后,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成就了著名的「巴山蜀语」系列。

早年欧洲留学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大师们的作品令其神往;印象派的光影和明亮的色彩对其创作影响深远,但这并未改变罗对艺术和生活的立场。绘画手法从照相写实到表现主义经历了巨大转变,却从未影响他对农村题材的执着和热爱,温情脉脉的乡村生活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对于艺术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滞。2000年之后的作品,除坚持农村题材之外,罗开始汲取了更多民间美术的营养,力图在艺术与民俗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

《吹渣渣》是艺术家本人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在其艺术生涯中有多次不同的创作尝试。较早的作品见于1983年的木板油画《吹渣渣》画面描绘了林间砍柴的一对情侣,男生温柔地为女生吹走入眼的渣渣。细腻写实的风格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圆润、朴实、自然流露,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尔后,在1996年,罗尝试重新创作这一主题,画面依旧定格在男人为爱人吹去入眼的渣渣的温情瞬间。他以粗狂,厚重,交错的笔触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作于2006年的油彩作品《吹渣渣》代表了艺术家近年来的艺术探索的极高成就。画面的主题依旧是那对充满爱意的情侣,时空扭转,背景变成了黑色的画布,线条代替了细腻的笔触,勾画出夸张扭曲的人物形象;用色方面他采用了民间年画式大胆用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等饱和色穿插应用,与黑色的底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线条的曲直变化,疏密有致赋予画面流畅的韵律和节奏。这一新的尝试突破了绘画叙事语言的局限,进而转向了深刻的文人阐释。美术史学家殷双喜曾这样评价罗中立的艺术:「罗中立的作品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存参考,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价值模式。这样,大巴山的农民生活,就超越了地区性的自然风情,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精神和价值模式观念的反思」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