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山秀水

約1979年

彩墨 紙本

47.5 x 73.5 cm

簽名左上:余承堯作
鈐印左上:余承堯印

預估價
1,500,000 - 2,200,000
384,000 - 563,000
49,500 - 72,600
成交價
2,040,000
527,132
68,023

羅芙奧台北2014春季拍賣會

216

余承堯 (台灣, 1898 - 1993)

翠山秀水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私人收藏,台北
(直接得自藝術家贈與)

展覽:
「樂之山水─余承堯畫展」,紐約新聞文化中心台北藝廊,紐約,展期自1995年5月12日至6月23日

圖錄:
《樂之山水─余承堯畫展》,漢唐樂府藝術文化中心,台北,1995,彩色圖版,頁145

余承堯說:「亂筆是我所用來表現形體的方式,近看雖亂,遠看卻能看出山的生命力。」他一生未受傳統的繪畫訓練,全然憑藉與生俱來的不凡才情。他澹泊名利,自在創作。隨意揀選紙筆,把記憶中曾經千山萬水跋涉的山水景致,透過一種混雜、交融與堆疊的亂筆,先畫以淡墨,勾勒山形岩石,再層層逐步加深,累積出他心中最接近真實的自然。

余承堯的山水畫,山石遠比樹林多,呈現出某種地形圖的趣味性。藝術家自己認為:「好的山是由石頭造成的,岩石賦予它們特色和生命。」彩墨作品《翠山秀水》展現青綠山岩的魅力,其獨特的層次感呈現一種迷人的風格。畫中的筆墨以近乎本能、原始、素樸的表現,無法計數的,誠誠懇懇的線條,塑造出具有質量感的山水圖畫,而其中單純的力量所堆疊出的真摯,及其舒展的能量,最為動人。

賞析:

華人畫壇傳奇─千古絕調余承堯

在眾聲喧嘩的1980年代裡,一位曾被鑑賞家王季遷(C. C. Wang)譽為「可能是王蒙第二」的書畫大師,隱遁鬧市默默創作數十載而罕為人知。國際知名中國藝術史學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花費許久時間透過多位畫家友人的協助,尋覓訪查,終於在1983年找到「將軍畫家」余承堯老先生。後來於《自由中國評論》(Free China Review)發表〈余承堯的才華與靈視〉(Old Mr. Yu: Talent & Vision)專文,才重新引起畫壇的重視。

1986年台北的雄獅畫廊(Hsiung Shih Gallery)為余承堯舉辦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此時老畫家已高齡88歲,在此之前他其實已默默地畫了整整三十年了。原本許多人以為雄獅畫廊舉辦的是他生平第一次畫展,但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在美國與法國有過個展或聯展的發表,最早的發表可追溯到1966年時由李鑄晉(Chu-tsing Li)、羅覃(Thomas Lawton)合力籌辦「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Six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盛大聯展。當時李鑄晉選定了余承堯的四件彩墨、參展,連同王季遷、陳其寬、劉國松、莊喆、馮鍾睿共六位水墨畫家,透過洛克斐勒基金會的贊助,在美國堪薩斯市立尼爾遜畫廊、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以及愛荷華、明尼蘇達、奧瑞岡各州大學藝廊巡迴展覽兩年。該展覽被公認為替台灣的現代美術史開創新局,建立了現代水墨畫的基礎。

年輕時投身軍旅,戎馬倥傯二十餘年,余承堯在退役後才開始提筆作畫。他雖是素人畫家,憑藉著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以及走遍大江南北的旅行經驗,自創亂筆皴法山水畫,表現力異常強大。在藝評家的眼中,他的繪畫與中國傳統二千年的山水畫全然不同,然而卻非常貼近真實的中國山水。余承堯說:「山是有生命,有變化的。如果不用亂筆而採用規矩筆墨線條,則山勢易成呆板堆積,不符自然。」余承堯特立獨行的筆墨,一種全新的視覺觀點建立了獨特的美術地位。

儘管受到鑑賞家與評論家的注意,余承堯卻始終恬淡以對,他的個性孤獨沉靜,簡樸自然,潛居寫詩、作畫、熱心投入研究推廣中國古典雅樂─南管文化。他出生於閩南,南管是閩南唯一的音樂。來到台灣之後,他非常懷念鄉音,於是致力於推廣這魏晉南北朝以來傳承的精緻弦管古樂。所謂南管,南音也,係千古以來的絕唱。音樂的興趣,影響所及,在他的繪畫上也表現在畫面的結構及色彩,山勢起伏迴轉,如同樂曲的旋律及節奏。余承堯自言:「我畫的山水確實蘊藏著舞動的力量」。

余承堯少年因時常練習楷書、草書,寫得一手好字,也喜愛吟詩寫詩,被譽為是一位具有高度人文思想的藝術家。1993年仙逝之後,他遺留人間的是寶貴的人文資產,有南管的樂理、文獻、瀟灑的書法創作,以及獨樹一格的水墨與彩墨畫。余承堯的出現,被畫壇稱為傳奇。繪畫造就了余老的名聲,但名利於他如浮雲,他仍舊一如往常的平淡度日,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在藝術的探索歷程,他的名言是「繪畫要為真而寫,纔能得其真髓。」

羅芙奧台北2014春拍徵集到七件精彩的作品,包括1970年代稀有水墨、彩墨作品,以及後期的書法作品,推出「重要私人收藏:余承堯的藝術」專題。作品的收藏者出身文藝界,因為音樂結緣,與畫家之間有深厚如家人的情誼,作品都得自畫家本人的贈與,收藏時間至少有二、三十年。其中《青山四面》(Green Mountains)與《翠山秀水》(Green Valleys)為1970年代時期作品,為市場上難得稀有的題材;後者與水墨《重巖繞清流》、彩墨《翠色重重》曾參加余承堯在海外畫展,或有出版圖錄。三件書法大作中,《歸去來辭.陶潛》瀟灑草書創作採冊頁形制,還有兩幅詩詞書法橫軸,內容皆為余承堯所寫的七言律詩絕句,文字如畫,個性十足。余承堯曾說:「寫字貴有個人風格,不因襲別人,像我的字就有多種樣態。」

藝術家兼藝評家林銓居如此分析余承堯的獨創性:「縱觀廿世紀下半葉的諸大名家,我以為從傳統『詩書畫一體』的角度來評余承堯,他的重要性僅次於溥心畬;論個性的解放與筆墨的高度結合,他的成就雖不同於江兆申但應與之等量齊觀;論繪畫技術層面的『文』,余承堯的技法不如張大千的富麗多變,但以文學情采對書畫藝術所發揮的『文』的作用來看,張大千不如余承堯的自然超詣,論『質』之真淳,則毫無疑問余承堯勝過張大千;再從革新與創發的角度上來看,余承堯的時代意義與影響層面廣度不及劉國松,但深度勝過劉國松…。」林銓居認為在台灣水墨畫界除了上述幾位畫家,幾乎無法與余承堯相提並論,可見其不凡的典型與高度。

放眼整個華人世界的現代水墨畫家,余承堯無疑仍是一位異數與傳奇,縱使已有重量級評論家給予好評與讚揚,博物館亦曾經舉辦回顧展紀念其貢獻。然就其學術或市場的評價,他的藝術還未被全面充分發掘,仍有待後代美術評論家繼續努力。據聞,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在籌畫余承堯的回顧展,海峽兩岸的學者也愈來愈多人關注余老的影響力,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 / 陳惠黛)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