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四面

約1970年代

彩墨 纸本

56 x 117 cm

签名右上:余承尧
钤印右上:余承尧印

预估价
1,700,000 - 2,400,000
435,000 - 614,000
56,100 - 79,200
成交价
4,800,000
1,240,310
160,053

羅芙奧台北2014春季拍卖会

217

余承尧 (台湾, 1898 - 1993)

青山四面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来源:
私人收藏,台北(直接 得自艺术家赠与)

题识:
青山四面水○○
翡翠岩遥卷钓钩
○余摇江○树暗
折花倚○乐鱼游

如同余承尧在〈创作自述〉所言:「游观之咏,均有画意存在。」他喜欢写诗,在年轻时候行军至一地,每每用新观察当地景色与风土人情,作为赋诗写词的素材。而他所写的律诗、绝句或者题写入画,或者变成行草书法。那些诗句本身已经画意俱足,充满想象,彷佛山水风景,呼之欲出。

《青山四面》为1970年代的佳作,余承尧以灵活的笔触皴擦,堆栈出画中一块块奇异山石,以及一丛丛色彩明亮的茂密树林。整体结构密实,构图讲求层次,空间起伏多变,细腻的线条中提炼出抽象质感的山水精神。余老的绘画如同诗赋,以及他钟情的南管音乐,节奏细腻高雅文静。情到深处自然独妙,充满新意。

赏析:

华人画坛传奇─千古绝调余承尧

在众声喧哗的1980年代里,一位曾被鉴赏家王季迁(C. C. Wang)誉为「可能是王蒙第二」的书画大师,隐遁闹市默默创作数十载而罕为人知。国际知名中国艺术史学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花费许久时间透过多位画家友人的协助,寻觅访查,终于在1983年找到「将军画家」余承尧老先生。后来于《自由中国评论》(Free China Review)发表〈余承尧的才华与灵视〉(Old Mr. Yu: Talent & Vision)专文,才重新引起画坛的重视。

1986年台北的雄狮画廊(Hsiung Shih Gallery)为余承尧举办在台湾的首次个展,此时老画家已高龄88岁,在此之前他其实已默默地画了整整三十年了。原本许多人以为雄狮画廊举办的是他生平第一次画展,但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美国与法国有过个展或联展的发表,最早的发表可追溯到1966年时由李铸晋(Chu-tsing Li)、罗覃(Thomas Lawton)合力筹办「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Six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盛大联展。当时李铸晋选定了余承尧的四件彩墨、参展,连同王季迁、陈其宽、刘国松、庄喆、冯钟睿共六位水墨画家,透过洛克斐勒基金会的赞助,在美国堪萨斯市立尼尔逊画廊、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以及爱荷华、明尼苏达、奥瑞冈各州大学艺廊巡回展览两年。该展览被公认为替台湾的现代美术史开创新局,建立了现代水墨画的基础。

年轻时投身军旅,戎马倥偬二十余年,余承尧在退役后才开始提笔作画。他虽是素人画家,凭借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以及走遍大江南北的旅行经验,自创乱笔皴法山水画,表现力异常强大。在艺评家的眼中,他的绘画与中国传统二千年的山水画全然不同,然而却非常贴近真实的中国山水。余承尧说:「山是有生命,有变化的。如果不用乱笔而采用规矩笔墨线条,则山势易成呆板堆积,不符自然。」余承尧特立独行的笔墨,一种全新的视觉观点建立了独特的美术地位。

尽管受到鉴赏家与评论家的注意,余承尧却始终恬淡以对,他的个性孤独沉静,简朴自然,潜居写诗、作画、热心投入研究推广中国古典雅乐─南管文化。他出生于闽南,南管是闽南唯一的音乐。来到台湾之后,他非常怀念乡音,于是致力于推广这魏晋南北朝以来传承的精致弦管古乐。所谓南管,南音也,系千古以来的绝唱。音乐的兴趣,影响所及,在他的绘画上也表现在画面的结构及色彩,山势起伏回转,如同乐曲的旋律及节奏。余承尧自言:「我画的山水确实蕴藏着舞动的力量」。

余承尧少年因时常练习楷书、草书,写得一手好字,也喜爱吟诗写诗,被誉为是一位具有高度人文思想的艺术家。1993年仙逝之后,他遗留人间的是宝贵的人文资产,有南管的乐理、文献、潇洒的书法创作,以及独树一格的水墨与彩墨画。余承尧的出现,被画坛称为传奇。绘画造就了余老的名声,但名利于他如浮云,他仍旧一如往常的平淡度日,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在艺术的探索历程,他的名言是「绘画要为真而写,纔能得其真髓。」

罗芙奥台北2014春拍征集到七件精彩的作品,包括1970年代稀有水墨、彩墨作品,以及后期的书法作品,推出「重要私人收藏:余承尧的艺术」专题。作品的收藏者出身文艺界,因为音乐结缘,与画家之间有深厚如家人的情谊,作品都得自画家本人的赠与,收藏时间至少有二、三十年。其中《青山四面》(Green Mountains)与《翠山秀水》(Green Valleys)为1970年代时期作品,为市场上难得稀有的题材;后者与水墨《重岩绕清流》、彩墨《翠色重重》曾参加余承尧在海外画展,或有出版图录。三件书法大作中,《归去来辞.陶潜》潇洒草书创作采册页形制,还有两幅诗词书法横轴,内容皆为余承尧所写的七言律诗绝句,文字如画,个性十足。余承尧曾说:「写字贵有个人风格,不因袭别人,像我的字就有多种样态。」

艺术家兼艺评家林铨居如此分析余承尧的独创性:「纵观廿世纪下半叶的诸大名家,我以为从传统『诗书画一体』的角度来评余承尧,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溥心畬;论个性的解放与笔墨的高度结合,他的成就虽不同于江兆申但应与之等量齐观;论绘画技术层面的『文』,余承尧的技法不如张大千的富丽多变,但以文学情采对书画艺术所发挥的『文』的作用来看,张大千不如余承尧的自然超诣,论『质』之真淳,则毫无疑问余承尧胜过张大千;再从革新与创发的角度上来看,余承尧的时代意义与影响层面广度不及刘国松,但深度胜过刘国松…。」林铨居认为在台湾水墨画界除了上述几位画家,几乎无法与余承尧相提并论,可见其不凡的典型与高度。

放眼整个华人世界的现代水墨画家,余承尧无疑仍是一位异数与传奇,纵使已有重量级评论家给予好评与赞扬,博物馆亦曾经举办回顾展纪念其贡献。然就其学术或市场的评价,他的艺术还未被全面充分发掘,仍有待后代美术评论家继续努力。据闻,台北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在筹划余承尧的回顾展,海峡两岸的学者也愈来愈多人关注余老的影响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 / 陈惠黛)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