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亞

1933年

油彩 畫布

128.5 x 193 cm

預估價
8,200,000 - 9,200,000
256,300 - 287,500

羅芙奧台北2005秋季拍賣會

057

劉啟祥 (台灣, 1910 - 1998)

奧林匹亞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覽:


「劉啟祥滯歐作品個展」,銀座三昧堂,東京,展期自1936年3月20日至24日

台北教育會館,1936年4-5月

「劉啟祥個展」,啟祥畫廊,高雄,1961

「空谷中的清音──劉啟祥」,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展期自2004年6月12日至9月5日

圖錄:


謝裡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2年5月,黑白圖版,頁167

顏娟英,《台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3年5月30日出版,黑白圖版,頁230

林育淳,《抒情、韻律、劉啟祥》,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12月,彩色圖版,頁38-39

賞析:
劉啟祥,1910年出生於台南縣柳營鄉第一世家,父親為當地聲望卓著的仕紳。自幼在公學校時受美術老師的賞識,引發他學習繪畫的興趣。少年時代他即赴東瀛留學,考入東京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後來在日本教師的感召下轉往法國,因此劉啟祥成為台灣前衛畫家中少數既留日且留法的藝術家。

1930年劉啟祥前往法國,同行的還有好友楊三郎,以及後來會合的顏水龍。在法國三年期間,劉啟祥廣泛地學習博物館中的名家鉅作,並臨摹多幅19世紀末的人物畫傑作及風景畫等。當他還在留學日本的時期,已熟知馬內、雷諾瓦及塞尚等大師作品,當他面對羅浮宮內眾多繪畫時,馬內和塞尚二人作品令他感到特別親切,在他的心目中,兩位藝術家是現代繪畫觀念的先驅人物,於是他仔細觀看研究他們的名作,期能藉此揣摩大師創作的精神內涵,啟發新意。

在巴黎留學期間,劉啟祥每天早晨神采奕奕走進羅浮宮,向管理員領取寄存於櫃台的畫布、畫布後,便就在名畫一旁站定,專心作畫,直至中午才休息。他的第一張摹寫的作品是馬內的《吹笛少年》,花了他三個月的時間,第二幅就是馬內的《奧林匹亞》,這次他更慎重地花了半年的時間研究。他在臨摹的過程時,採用和原作相同尺寸、構圖、造型及色彩,以最基礎的技法直接向大師作品學習。

從法國大師的繪畫汲取養分之後,經過自身的創新,1933年劉啟祥完成作品《紅衣》,入選該年的巴黎秋季沙龍。留歐近四年之後,回到台灣,劉啟祥長期居住在南台灣,致力於南台灣美術運動推廣,乃是少數遠離台北創作的前輩畫家。

劉啟祥臨摹馬內的《奧林匹亞》作品,曾於 1936年3月20日至24日在東京銀座三昧堂舉辦滯歐作品個展一個月後移至台北教育會館展出。在個展的邀請函上,東京文化學院的石井柏亭寫下如下的推薦函:「文化學院美術部畢業並留學歐洲的劉啟祥君,這次將在三昧堂展出其滯歐作品。去秋的『二科會』中也曾展出他的兩件風景作,從這次的陳列可以進一步明白他的特色。他赫赫有名的《少女》(按即《紅衣》)曾參展1933年巴黎『秋季沙龍』。他又往義大利、及南法等地旅行,所畫風景作品表現愈來愈佳。其作品中富有純真、雅趣,且具有如同粉彩畫般的明亮度。他並未任意地附和抽象主義,也不蔑視再現。從其臨摹馬內的畫就可以明白他重視西洋畫的傳統。」(摘錄自顏娟英,〈南方的清音—油畫家劉啟祥〉,《台灣美術全集第11卷:劉啟祥》,藝術家出版社,1993,頁23)

日本「二科會」的前輩畫家東鄉青兒也有推薦語:「劉君為柳營人,在巴黎進修約三年。去年『二科會展』中看到他部份滯歐作品甚佳,這次個展則為全貌。他在羅浮宮摹寫的馬奈(按即馬內)《奧林匹亞》以及《吹笛少年》等也同時展出。他的畫法健實麗朗,可想見個展必然美不勝收。」(同上註)

海老原喜之助則寫道:「...劉君約晚我兩年回國,看到他許多巴黎風景、義大利風景,以及馬奈、雷諾瓦等的摹作,覺得在分手後他又突飛猛進,更努力研究,實在佩服。適逢他在東京及故鄉舉行個展,謹寄以誠心的祝賀。」(同上註)

評論家認為,劉啟祥是台灣老畫家中少數以人物畫聞名,他從法國留學再往日本的繪畫研究,幾乎都集中在人物畫。人物繪畫是一種高難度的題材,一般同期畫家很少嘗試,若非具有深厚實力,不可能畫得完好。而裸體畫與歷史名作的摹寫,對藝術家都是一種考驗,劉啟祥顯然將作品詮釋得淋漓盡致。《奧林匹亞》畫作多次在劉啟祥畫展展出,畫家的主要目錄集中必然介紹,為畫家代表名作之一。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