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士

1966年

油彩 畫布

65 x 46 cm

簽名上方:Bernard Buffet 66
題識畫背:18U TS

預估價
7,000,000 - 10,000,000
1,887,000 - 2,695,000
241,100 - 344,500
成交價
9,000,000
2,368,421
301,609

羅芙奧2018春季拍賣會

024

貝爾納.畢費 (法國, 1928 - 1999)

鬥牛士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覽:
「鬥牛」,大衛與賈尼耶畫廊,巴黎,1967

圖錄:
揚.拉畢雄,《貝爾納.畢費》,莫里斯.賈尼耶畫廊,巴黎,1966,彩色圖版,頁137,編號600

附莫里斯.賈尼耶畫廊開立之原作保證書

賞析:
我看待鬥牛士如同貴族,拚搏的囚獸-野獸的主宰。 -畢費

“I VIEW TORERO AS A NOBLE, HARD-FIGHTING ANIMAL - THE KING OF BEASTS.”
-BERNARD BUFFET

戰後具像表現大師:貝爾納‧畢費,在戰火中孕育藝術,當全世界為他的憂鬱狂熱傾倒,日本人稱之為「法國藝術的教宗」,法國藝術圈卻因為政治因素,對他批評聲浪不斷,除了藏家捐贈,官方卻僅曾購藏他一幅作品。創作得到的財富與內心平靜伴隨一生,當晚年因病無法執筆,也斷了藝術家生存的意念。1999年十月,他頭套上一個印有自己名字的塑膠袋,留給世人悲劇性的句點與無限遺憾。

1928年生於巴黎,成長於布列塔尼海岸,喜愛生物學,生性細膩敏感,學業上的困難,無法阻擋旁人發覺他卓越的藝術天賦。1948年畫作《飲酒的人》展出於杜胡安.大衛畫廊並後來輾轉為巴黎市立美術館收藏。同年,藝術家知遇伯樂畫商:大衛與賈尼耶簽下代理合約,更獲得「藝評獎」從此一炮而紅。1955年僅27歲的畢費,被當時的《藝術鑑賞雜誌》選為「戰後十大最傑出藝術家」之首。1958年舉辦第一次回顧展時,更被媒體譽為「法國寫實主義繪畫的接班人」。一位害羞生澀的青年,從此蛻變為鎂光燈追捧的天才藝術家。

早期,年輕藝術家的畫中內容物一向簡單,多以日常靜物、自畫像、家鄉人物和工作室為主題。筆下人物的大眼,枯槁四肢,呼應人民因戰爭留下的內心傷痛,也得以讓不同世代的觀者,感受大時代環境的蕭條貧脊。法國總統席哈克亦道:「畢費具體地呈現了法國戰後的苦難,全心全意地表達虛弱、痛苦與貧窮的情況。」藝術家提去單一視覺焦點的景深,直接利用形體的大小、擺放位置,來創造空間感。物質條件的缺乏,鉛筆痕跡的細線與清淡的灰白中性色調,畫面顏料輕薄的如同創作者消瘦的身軀。強烈的個人風格,猶如一劑強心針,喚醒戰後歐洲藝術,等待重生的困頓。

1950年代中期,畢費因為現實生活物質條件的轉好,主題也轉為更加大尺幅的創作。推敲其完美構圖與創作主題:鬥牛士、馬戲團、充滿張力的戲劇性題材,是一脈相承早年在高等美術學院的扎根訓練。他也將羅浮宮欣賞的前輩大師:庫爾貝、林布蘭特其名畫重新詮釋來向大師致敬,更表露自己青出於藍且更勝於藍,承接並且超越藝術史的企圖心。

1958年是藝術家人生與創作的重大轉捩點。一月中於夏邦提耶畫廊舉行第一次的個人回顧展,僅是開幕晚會就有八千名予會者,而售票參觀則達到十萬參觀人次。與他相處八年的親密好友皮耶爾.貝爾傑琵琶別抱時裝設計師:伊夫.聖羅蘭。藝術家合力與《日安,憂鬱》女作家:莎岡芭蕾舞台劇撰寫劇本與舞台服裝設計,同年夏天認識了前者的模特兒好友:安娜貝爾,並於同年12月12日結婚,開始長達40年的結縭。

1967年大衛-賈尼耶畫廊舉辦「鬥牛」個展,一系列展示安娜貝爾身著鬥牛士裝束的油畫作品。2016年十月至2017年三月法國巴黎市立美術館,第一次由官方美術館舉辦的「畢費回顧展」,更是用1966年創作,長達五百五十公分的巨型畫作《鬥牛―單膝下跪》當作入展的迎賓作品。畫中金黃堅實的線條沒有留下空間,鮮血直流的野獸,鮮紅斗篷的鬥士,人物表情漠然,站立不動。更甚是右側背對觀者的綠衣鬥士,半身的背影構圖拉近觀者的臨場感仿若佇立於現場,凝聚在巨大畫布下構成的時空,瀰漫一股肅穆的氣氛。

作為「鬥牛」的愛好者,畢費對這項源於西班牙的傳統文化活動有著無比的激情。藝術家曾說:「我看待鬥牛士如同貴族,拚搏的囚獸–野獸的主宰」。他欣賞鬥牛與鬥士間的致命吸引,一項兩者間注定以「悲劇」結尾的命運。困獸輪番受到挑撥與攻擊,卻無法逃脫「死亡」。鬥士一身華麗裝束,在陽光下璀璨發亮,卻毫無抵擋野獸尖角穿刺的保護功能。而長劍看似雪亮鋒利,面對龐然巨物的威脅,也只能作用在關鍵性的生死時刻。充滿暴力的慾望之舞,透過儀式化得表演程序,為這野蠻活動增添了戲劇性表演成分,沖淡減緩觀眾對死亡的恐懼。

這些激情澎湃引起畢費共鳴的情緒,成為一切創作的動力。在三十歲生日購買下的「弓之城堡」,他擁有一個大型工作室,雜亂且充滿顏料、廢棄畫布,僅有安娜貝爾可以進出。而事實上,擁有高挑身材的安娜貝爾,時常作為畢費創作的靈感來源。1958年開始的鬥牛士系列,即是由她身著鬥牛士的衣著作為模特兒所完成。她接受訪問時說道,是畢費介紹她認識鬥牛的藝術:「貝爾納帶領我進入鬥牛的世界。第一次進場邊觀賞時,我幾乎是立即就為它驚人的藝術性著迷。···也記得當模特兒擺姿態的時候,現在想起來也像昨天才發生。」

此拍品1966年完成的《鬥牛士》特別以單一頭像呈現鬥士臉部的堅毅神情,相較於大型作品的劇場感,更能聚焦藝術家表現的人物精神性。揮別早期鉛筆線淡灰色系,小丑系列的憂鬱哀傷。如術士場上面對巨獸的專注神情,簡潔有力的線條刻畫,人物頭戴黑帽,髮辮向後一翹帶出空間深度。粗眉橫眼,法令紋肌肉繃緊,拉長鼻樑和人中連成的一線,薄唇緊閉,下巴有稜有角,五官構成一完美的T字型。取代現實中,天藍裝束上的金線,創作者以捲曲黑線勾勒細節,粗細交錯,毋需陰影就能製造出立體感。形式如中世紀貴族人頭像,卻取代主角人物名稱,強而有力的藝術家簽名,高掛於圖像之上,讓觀者甚有錯覺,這是藝術家自己裝束起鬥士服裝的自畫像,更呼應此時期,畢費已在畫壇已建立起名聲,完整構築自己繪畫脈絡的自信心態。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