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松濤圖

1980 - 1989年

彩墨 紙本

134 x 68 cm

簽名左下:林風眠
鈐印左下:林風瞑印

預估價
7,200,000 - 9,000,000
1,714,300 - 2,142,900
219,500 - 274,400
成交價
14,600,000
3,452,353
442,089

羅芙奧台北2007春季拍賣會

047

林風眠 (中國, 1900 - 1991)

黃山松濤圖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香港三槐堂收藏

圖錄:


周衛明編,《藝苑掇英第七十二期:三槐堂藏現代書畫專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04,彩色圖版,頁88

賞析:

《黃山松濤圖》是林風眠少見採取非方形、立軸構圖的風景圖畫,完成於香港時期(1977-1991)。

根據藝評家郎紹君的描述,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期,林風採用的構圖不外乎立軸形或長卷形,很少有正方形與標準長方形(黃金律分割),大約從1937年前後,林風眠進入五十多年的「方紙布陣」的階段,此一變化背景是林風眠減少油畫的創作,漸漸以水墨和彩墨為主,直接表現社會矛盾和人生痛苦的主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風景、花鳥、仕女與靜物等平和的主題。

林風眠曾經說過他採用方紙構圖是出自於宋畫。中國傳統繪畫最普遍與典型的形式是「立軸」和「橫卷」,郎紹君對於林風眠選擇方紙布陣的構圖,認為是因為他在尋找一種個性,有意與傳統規範和習慣拉開距離有關。他說:「立軸和橫卷是特定文化產物,和中國的建築、文人把玩的習慣有關,其深層根源則出自傳統的整體自然觀。立軸長於表現高遠、深遠境界,橫卷便於刻畫移步換形、時空轉換的諸種圖像。」(摘錄自郎紹君,〈創造新的審美結構—林風眠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探索〉,《林風眠研究文集》(二),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7月,頁48)

郎紹君發現,1980年代林風眠在繼續運用方紙構圖的同時,開始較多採用長方構圖,一般採取橫向,立軸的比例較少,但並不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例來裁接。我們也發現,1986年、1990年兩度發表於東京西武百貨的展覽目錄中,數幅以長方形構圖的作品,幾乎成了日本兩次展覽的展覽重心,顯示畫家此階段亦積極研究中國經典繪畫的精神。此幅《黃山松濤圖》採取的立軸構圖,在所有林風眠畫作中可謂是相對稀有的。古人徐霞客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名言,畫家為了表現黃山的奇特高遠、蒼松的雄偉,特別採取了「立軸」的形制,用筆潑辣蒼闊、風格雄健豁達,精神上追尋一種沈鬱、陽剛的漢唐之美,有別於他描寫仕女、靜物畫時所追求溫婉秀麗的形式美。

《黃山松濤圖》一作並非畫家的實景寫生,而是記憶中的山水印象集錦:黃山的壁裂千仞,化為遠處朦朧的山巒,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被秋色染得金黃的蓊鬱山林,則是歷歷在目,成為畫面最顯目的焦點,白牆黑瓦隱身在高聳的秋林之間,足見畫家對故鄉的追憶之情;蒼勁的松樹沿著山勢向上挺生,則吐露了畫家不屈不撓的風骨。晚年的畫家寄情於山水懷想,融入真情與詩意在其線條、造型與色彩結構之中,沒有過多的雕飾,僅有怡然自得的樸真寫意。

儘管生活都會叢林裡,林風眠的繪畫卻仍不見現代化的人物、景致,這是畫家自上海時期之後慣有的隱遁精神。他的畫是心象的映照,彷彿是從另一個世界窺看現實的人間。林風眠的學生閔希文認為,香港時期的林風眠仍不停頓地探索,在變形和形的組合上又作了不少的嘗試。1919年林風眠到過香港,半個甲子之後,再看的香港已經截然不同,巨大環境的變化對林風眠應是有極大的刺激。他指出:「這時先生以黃山為題作了不少畫。也許香港的高樓林立,使他思緒與黃山的群峰相聯繫,在夕陽餘暉下,怎不被它的雄偉壯觀懾服。他還畫了許多江河的景物,也是先生對四川的山峰和嘉陵江的懷念。...看來一個畫家想畫的對象,都不是他臨時找的,而是他長期熟悉又被它感動的東西,甚至從小就在腦海中生了根的。

對於畫家此時色彩的運用上,郎紹君指出紅、黃等暖色的運用:「八十年代以來,林風眠在總體上強化了色彩的對比與分離,賦予他的畫面更開放、更熱烈的個性。在刺激性的顏色中,還特別多用紅。他根據記憶和印象畫的黃山,有的簡直是橘紅、橙黃的交響,而且筆勢如龍騰虎躍,輝煌、壯麗、高亢,可以說那已不是黃山景色,乃是一曲生命燃燒的頌歌。」(摘錄自郎紹君,〈創造新的審美結構—林風眠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探索〉,《林風眠研究文集》(二),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7月,頁 56-57)

的確,林風眠走過大半的世紀,帶給人們豐饒而神奇的心靈風景,他是一位常保純真赤誠的藝術家,儘管一生歷經動盪遷徙,他總是孤獨地追求並實踐他的理想。透過他的繪畫藝術,人們看到的是美好的生命力,堅毅向上的精神,無怪乎他被後人譽為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先行者,更是一代的大師。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