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
清雍正 壽山石和碩怡親王龍紋印璽

9.9x 9.9 x 9.5 cm

預估價

估價待詢

羅芙奧2017春季拍賣會

628

清雍正 壽山石和碩怡親王龍紋印璽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北京保利拍賣,北京,2013 年6 月4 日,編號7634;
蘇富比拍賣,香港,2010 年10 月8 日,編號2625
Charles T. Killie 舊藏,北京,二十世紀初
Col. H. M. Boies 舊藏, 美國賓夕尼亞州,二十世紀初
賞析
璽是始出於周,到了周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故而有:「寶璽者何?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之說。(《明清帝后寶璽》弁言 朱家溍)

歷史記載,和碩怡親王督導清造辦處,為雍正皇帝倚重親王,此印刻劃十八隻螭龍盤據,設計巧思,造型優美,與北京故宮藏之雍正印信一致,因歷史因素流落歐美,經由2008年香港蘇富比拍賣之後,再由藏家於北京保利2013年拍賣取得,珍惜此乃一難得國家級文物藏品。「周庸恭鐫」款以整塊壽山石雕刻而成,質地細膩,光潤瑩亮,色呈黃褐,沁色自然,包漿古拙。壽山石是中國三大印石品種之一,且乾隆帝的寶璽中有609方之多,是用壽山石刻制的。此印體量碩大,印紐浮雕螭龍紋,頂部琢一大螭蟠伏其上,雙目圓睜,扭身卷尾,趾爪鋒利;其旁刻十數隻小螭,大小不一,形態 各異,均雕琢精細,憨實可愛,別饒雅趣。本品印臺光素無紋,打磨光滑;印面呈方形,減地陽文刻「和碩怡親王章」篆文,獨有一番古拙蒼勁的金石韻味。整個印章,宏觀莊重大氣,微觀精美華麗,皇室氣息不言而喻。

據其印文,可知此為和碩怡親王胤祥之大印。愛新覺羅·允祥(1686-1729),為清康熙帝玄燁第十三子允祥,敬敏皇貴妃烏雅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其人「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弟兄間,惟與雍親王禛關系最密。雍正即位後,胤祥成為雍正的得力助手,加封為總理事務大臣,先後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並被封為「和碩怡親王」,頗受信任。胤祥在雍正朝前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克盡臣弟之道,鞠躬盡瘁,幹才卓著而不居功,識人明達,做事老練,為人謙恭謹慎。雍正四年七月,雍正皇帝更是賜其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匾額,諭曰:「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爾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在朝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誠直廉』,則未能輕許。期鹹砥礪,以副朕望」。雍正通過這八各字對胤祥做事、為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雍正八年,怡親王薨逝,胤禛悲慟,輟朝三日。翌日,親臨祭奠,諭:「怡親王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王實能佐朕治安天下,朕實賴王翼贊升平」。故有清一代,君臣兄弟之誼莫出其上,「為天潢懿親振古未有之寵」,堪稱第一人,今日得見其寶,誠屬難得。

縱觀歷史,清代皇家晉封過一百多位王爺,可留下璽印傳世者,卻寥寥無幾,而這些形形色色的清代皇家的王爺印,無論是材質殊同、規格大小、紐式如何、銘文工否,都是中外藏家競相爭奪的珍品無疑。本件寶璽為親王受封後自刻自用的閑章,而非清廷冊封他們時正式頒發的親王寶璽。近年所見滿清親王、郡王等皇室貴胄之信物可謂鳳毛麟角,而本品體量碩大,工料俱佳,且為最得雍正帝寵信的怡親王之印,加之品相完好,殊為可貴。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