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专栏
复刻旧时代的美好
唐维怡 / 羅芙奧季刊第25期 2018夏 / 2018-05-25

近几年来,七零、八零年代甚至更早期装瓶的威士忌开始受到藏家的瞩目,一些低年份的酒款如1970末装瓶的Laphroaig 10年,其市场价格甚至超越一些30年常态酒款。实际品饮比较,确实也感受到同样年份新版与七八零年代装瓶旧版的明显差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不同?
在经历了美国禁酒令与1940年代因战争而产生的谷物征用等政策带来的产业大萧条,1960到1970年代中期的景气回暖加上内需和外销需求的同时暴增,为追求更高的产量,开启了威士忌蒸馏技术急速发展的年代。在这段时间,各酒厂的自家发麦渐渐开始专业分工,发麦厂开始兴建,目前只余坎培尔镇的云顶酒厂(Springbank)依然坚持着最传统的自家地板发麦;糖化的部分也从传统的耙犁式(Rake and Plough) 改为效率更好的过滤式(Lauter);而为减少蒸馏器的耗损同时提升稳定性,大多数酒厂也从瓦斯与煤炭的直火加热改为蒸气间接加热,仅有为数不多的酒厂保持着传统的加热方式,如麦卡伦(Macallan)与史翠艾拉(Strathisla)等;蒸馏后酒液的冷凝手法也从需耗费大量用水与时间的虫管冷凝(Worm Tube)改以壳管式(Shell and Tube) 冷凝,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轻盈爽口的酒体⋯⋯,因为种种技术上的突破与更新,带来了酒款风味上的转变,是为其中一种可能。

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也是影响风味的关键。在过去的年代,消费者对于高年份没有特别的追求;蒸馏厂也希望借由不断的装瓶来提高橡木桶与酒窖的周转率,变现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量,因此旧版低年份常有较高年份老酒混调在内时有耳闻。在老酒稀缺的今日,常规低年份出品尚须以无年份(NAS)酒款替代,更遑论于低年份中加入高年份酒液这等奢华的行为。

再者,即便代表品牌精神的核心产品如格兰利威12年、格兰花格105......等,必须维持经年不变的风味,“人”的艺术依然是威士忌风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酒厂首席调酒师的更替或主事者的更换都会造成酒厂政策与风味追求的改变。举例来说,百富Balvenie酒厂前任首席调酒师David Stewart于1974年出任酒厂Malt Master,在2009年退休之前,他开创了震惊当时的双桶使用和过桶概念,并研发属于威士忌的Solera熟成方式,这些都大大改变了酒厂的走向与酒款风格。又例如,以野兽般狂野 泥煤著称的艾雷岛阿贝(Ardbeg) 蒸馏厂,于1977年被 Hiram Walker 集团收购,停止了泥煤威士忌的生产,直到1997年并入Glenmorangie PLC 旗 下,泥煤怪兽这才重生,如今我们还能找到1970年代末期轻泥煤甚至无泥煤的Ardbeg酒款,便是这个时期留下来的历史痕迹。
为追求旧时代的风情,许多酒厂取经老工匠,查找过去的配方,甚至拷贝六零年代所使用的原料、设备与制程,试图打造旧时代的复刻版本,作品如格兰菲迪(Glenfiddich)于2014推出的1963 The Original Single Malt 和麦卡伦(Macallan) 的The Replica 1941 和 Travel Series 等。然而, 这些作品却仍与真正的六七零年代酒款存在着落差,因此,仅管三十年的 威士忌在瓶中放了三十年依然是三十年的酒,在过去仅被视为迷思的威士忌瓶中陈年,在此时也不得不被提出讨论。
如今的酒与六零年代的酒孰优孰劣并无分野,若有机会饮上一口旧时代装瓶的作品,这种美好是否只是想像,且听听你的味蕾怎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