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專欄
復刻舊時代的美好
唐維怡 / 羅芙奧季刊第25期 2018夏 / 2018-05-25

近幾年來,七零、八零年代甚至更早期裝瓶的威士忌開始受到藏家的矚目,一些低年份的酒款如1970末裝瓶的Laphroaig 10年,其市場價格甚至超越一些30年常態酒款。實際品飲比較,確實也感受到同樣年份新版與七八零年代裝瓶舊版的明顯差異,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些不同?

在經歷了美國禁酒令與1940年代因戰爭而產生的穀物徵用等政策帶來的產業大蕭條,1960到1970年代中期的景氣回暖加上內需和外銷需求的同時暴增,為追求更高的產量,開啟了威士忌蒸餾技術急速發展的年代。在這段時間,各酒廠的自家發麥漸漸開始專業分工,發麥廠開始興建,目前只餘坎培爾鎮的雲頂酒廠(Springbank)依然堅持著最傳統的自家地板發麥;糖化的部分也從傳統的耙犁式(Rake and Plough) 改為效率更好的過濾式(Lauter);而為減少蒸餾器的耗損同時提升穩定性,大多數酒廠也從瓦斯與煤炭的直火加熱改為蒸氣間接加熱,僅有為數不多的酒廠保持著傳統的加熱方式,如麥卡倫(Macallan)與史翠艾拉(Strathisla)等;蒸餾後酒液的冷凝手法也從需耗費大量用水與時間的蟲管冷凝(Worm Tube)改以殼管式(Shell and Tube) 冷凝,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輕盈爽口的酒體⋯⋯,因為種種技術上的突破與更新,帶來了酒款風味上的轉變,是為其中一種可能。


而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也是影響風味的關鍵。在過去的年代,消費者對於高年份沒有特別的追求;蒸餾廠也希望藉由不斷的裝瓶來提高橡木桶與酒窖的周轉率,變現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產量,因此舊版低年份常有較高年份老酒混調在內時有耳聞。在老酒稀缺的今日,常規低年份出品尚須以無年份(NAS)酒款替代,更遑論於低年份中加入高年份酒液這等奢華的行為。


再者,即便代表品牌精神的核心產品如格蘭利威12年、格蘭花格105......等,必須維持經年不變的風味,「人」的藝術依然是威士忌風味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無論是酒廠首席調酒師的更替或主事者的更換都會造成酒廠政策與風味追求的改變。舉例來說,百富Balvenie酒廠前任首席調酒師David Stewart於1974年出任酒廠Malt Master,在2009年退休之前,他開創了震驚當時的雙桶使用和過桶概念,並研發屬於威士忌的Solera熟成方式,這些都大大改變了酒廠的走向與酒款風格。又例如,以野獸般狂野 泥煤著稱的艾雷島阿貝(Ardbeg) 蒸餾廠,於1977年被 Hiram Walker 集團收購,停止了泥煤威士忌的生產,直到1997年併入Glenmorangie PLC 旗 下,泥煤怪獸這才重生,如今我們還能找到1970年代末期輕泥煤甚至無泥煤的Ardbeg酒款,便是這個時期留下來的歷史痕跡。

為追求舊時代的風情,許多酒廠取經老工匠,查找過去的配方,甚至拷貝六零年代所使用的原料、設備與製程,試圖打造舊時代的復刻版本,作品如格蘭菲迪(Glenfiddich)於2014推出的1963 The Original Single Malt 和麥卡倫(Macallan) 的The Replica 1941 和 Travel Series 等。然而, 這些作品卻仍與真正的六七零年代酒款存在著落差,因此,僅管三十年的 威士忌在瓶中放了三十年依然是三十年的酒,在過去僅被視為迷思的威士忌瓶中陳年,在此時也不得不被提出討論。

如今的酒與六零年代的酒孰優孰劣並無分野,若有機會飲上一口舊時代裝瓶的作品,這種美好是否只是想像,且聽聽你的味蕾怎麼說。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