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专栏
莱兰夫妇 生活艺术的自然
陈昱良 / 羅芙奧季刊第26期 2018秋 / 2018-10-18

“他们并非家具或雕塑,称为“莱兰”吧!”
―克洛德‧莱兰
使用自然元素,形塑出清晰独特的风格,赋予作品优美与诙谐, 当“生活的艺术”被创作者视为最高,一系列留下的美好作品,即是精致而 贴近日常的“莱兰”精神。

巴黎蒙帕那斯的罗桑小巷(Impasse Ronsin)是故事的原点。由雕塑大师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âncuşi) 开始,吸引莱兰夫妇、妮基‧德‧圣法尔(Niki de Saint Phalle)、马克思‧恩斯特(Max Earst)、尚‧丁格利(Jean Tinguley)等艺术家,在这个秘密聚落,孕育无穷艺术。当年物质生活贫乏,灵感却源源激荡。普普艺术的蓬勃时期,二十多岁的莱兰夫妇,选择回归内省自我询问艺术在人类生命扮演何种角色。

思索现代人身穿羊毛衣,却罕见羊群出现在客厅,甚至是城市街头。佛朗索瓦-查威尔著名“羊群系列”,作为1965年青年艺术沙龙的参展作品首次亮相。二十四只蓬松毛茸的铜质绵羊椅子,标题《荷马的羊》来自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其幽默之举惊艳四座并引人会心一笑。从此,时装大师到好莱坞明星,趋之若鹜订制莱兰的绵羊椅凳。2013年,更结合纽约曼哈顿的艺术计划《盖堤加油站》,水泥丛林的加油站出现绿草皮和白羊群,冲突可爱的画面,行人驻足且合影留念。

2010年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莱兰夫妇规模最大,作品最齐全的回顾展。现场布置超脱华丽,仿佛置身异域梦境。佛朗索瓦-查威尔的河马、白鹭造型家具展出,透露其早年在罗浮宫醉心埃及艺术的轨迹。而克洛德无处不在的金色枝丫,延伸整个室内空间,铜质合金的唇型苹果、鳄鱼皮矮桌、银杏叶椅,运用翻模与电镀技术,细腻的叶片花瓣栩栩如生,吟咏田园诗歌的意象。
划时代的莱兰夫妇,细微如饰品,大至公共环境,两人不变的精神,是艺术需与实质空间感染互动。无论取材,抑是概念,皆从“自然”二字探索。相对传统艺术品,限于观看而神圣不可触碰。习以为常的惯性,不经意吸引目光,伸手触摸感受,毫不造作的融合,才是他们深切思考并实践生活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