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專欄
萊蘭夫婦 生活藝術的自然
陳昱良 / 羅芙奧季刊第26期 2018秋 / 2018-10-18

「他們並非傢俱或雕塑,稱為「萊蘭」吧!」
―克洛德‧萊蘭
使用自然元素,形塑出清晰獨特的風格,賦予作品優美與詼諧, 當「生活的藝術」被創作者視為最高,一系列留下的美好作品,即是精緻而 貼近日常的「萊蘭」精神。

巴黎蒙帕那斯的羅桑小巷(Impasse Ronsin)是故事的原點。由雕塑大師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şi) 開始,吸引萊蘭夫婦、妮基‧德‧聖法爾(Niki de Saint Phalle)、馬克思‧恩斯特(Max Earst)、尚‧丁格利(Jean Tinguley)等藝術家,在這個秘密聚落,孕育無窮藝術。當年物質生活貧乏,靈感卻源源激盪。普普藝術的蓬勃時期,二十多歲的萊蘭夫婦,選擇回歸內省自我詢問藝術在人類生命扮演何種角色。

思索現代人身穿羊毛衣,卻罕見羊群出現在客廳,甚至是城市街頭。佛朗索瓦-查威爾著名「羊群系列」,作為1965年青年藝術沙龍的參展作品首次亮相。二十四隻蓬鬆毛茸的銅質綿羊椅子,標題《荷馬的羊》來自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故事,其幽默之舉驚豔四座並引人會心一笑。從此,時裝大師到好萊塢明星,趨之若鶩訂製萊蘭的綿羊椅凳。2013年,更結合紐約曼哈頓的藝術計畫《蓋堤加油站》,水泥叢林的加油站出現綠草皮和白羊群,衝突可愛的畫面,行人駐足且合影留念。

2010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萊蘭夫婦規模最大,作品最齊全的回顧展。現場佈置超脫華麗,彷彿置身異域夢境。佛朗索瓦-查威爾的河馬、白鷺造型傢俱展出,透露其早年在羅浮宮醉心埃及藝術的軌跡。而克洛德無處不在的金色枝枒,延伸整個室內空間,銅質合金的唇型蘋果、鱷魚皮矮桌、銀杏葉椅,運用翻模與電鍍技術,細膩的葉片花瓣栩栩如生,吟詠田園詩歌的意象。
劃時代的萊蘭夫婦,細微如飾品,大至公共環境,兩人不變的精神,是藝術需與實質空間感染互動。無論取材,抑是概念,皆從「自然」二字探索。相對傳統藝術品,限於觀看而神聖不可觸碰。習以為常的慣性,不經意吸引目光,伸手觸摸感受,毫不造作的融合,才是他們深切思考並實踐生活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