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專欄
酒標的藝術
唐維怡 / 羅芙奧季刊第24期 2018春 / 2018-04-17
葡萄酒是嗅覺與味覺的饗宴,而酒標則乘載著酒莊的精神、釀酒師的念想、將嗅覺與味覺轉換為視覺與情感的展現,它是一連串的信號與提示,在拉開瓶塞前,觸動著酒客的無限遐想。
葡萄酒酒標設計的歷史不過百年,在玻璃瓶得以量產後的早期,僅以粉筆在瓶身上標上產地與年份,爾後負責銷售的代理商才開始自行裝瓶貼標,酒標僅是身分標籤與資訊傳遞的媒介。隨著葡萄酒百家爭鳴的局面日益開展,酒標亦開始加入戰局,為葡萄酒市場開闢出全新的戰略模式,酒標設計、瓶身造型、乃至外在包裝就是一款酒予人的第一印象,如何在短短的第一印象形成時間內,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受到這瓶酒的故事性與其獨一無二的價值,酒標所承載的使命開始加深,酒標設計也以因而在在有著令人驚喜的呈現與結合。
其中,葡萄酒酒標的設計一直與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我的床My Bed」裝置藝術聞名的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就曾為葡萄牙斗羅河谷的Quinta de la Rosa酒廠打造了Tonnix系列酒標;法國波爾多聖愛美濃的Château Fonroque則委請擅長以奇特色彩與光影繪出魔幻場景的英國藝術家Peter Doig為酒莊2011年以生物動力自然農法釀造的酒款Cælestis創造酒標,這幅原作在2015年倫敦的一場慈善拍賣會上以四萬英鎊落槌。

除此之外,創立於1734年的Taittinger香檳酒廠自1973年開始推出了大師典藏系列Collections de Maitres,每年都會邀請一位藝術家設計瓶身與外盒圖樣,此系列的第一個年份1978年即請到歐普藝術的代表匈牙利裔法籍的瓦薩雷里Vasarely、1981年為法國新寫實主義的先驅阿曼Arman、1985年則邀請美國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及其後的Hans Hartung、Toshimitsu Imai、Corneille、趙無極等多位重量級藝術家。
結合藝術品獨一無二的特性與葡萄酒本身因著天地人種種因素交織而成每個年份每一瓶獨特的個性與風味,提升了葡萄酒的收藏價值,葡萄酒本身成了可以賞玩的藝術品,特殊酒標的價值如同絕版郵票般受到藏家們的關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兩家以完美酒質與藝術酒標聞名於世的酒莊:

Château Mouton
位列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之一的Château Mouton位於波爾多Médoc的Pauillac村,於1973年破格從二級酒莊升格成為一級酒莊。被美國酒評家羅勃帕克Robert Parker喻為「超過一百分,突破味覺極限的酒款」,Château Mouton的旗艦酒款除了有著熱情奔放的風格、高大的骨架、與圓潤豐腴的質感,更是藝術酒標的先驅。
一切始於1922年接掌酒莊的菲利浦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這位男爵熱愛文學、藝術、與戲劇,為慶祝其上任後第一個年份的問世-Château Mouton 1924,他邀請了當時知名的海報設計師Jean Carlu為其設計酒標,鮮明的色塊繪製著代表了Rothschild家族的五支箭頭家徽與代表著Château Mouton的綿羊。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受到同盟國(WWII Allies)勝利的觸動,菲利浦男爵決定用該年度的酒標來紀念重獲和平的喜悅,他委託給後來逐漸在戲劇界展露頭角的Philippe Jullian,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期間鼓舞自由力量的V字手勢-“V for Victory”為創作核心,打造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藝術酒標;酒莊並自這一年開始的每個年份都與一位存世重要藝術家合作酒標的設計,獨特的藝術酒標述說只屬於當年份的故事。
而細細翻看Château Mouton的酒標更彷彿閱讀著小型現當代藝術史,從立體派的布拉克Georges Braque(1955)、畢卡索Pablo Picasso (1973)、羅蘭珊Marie Laurencin(1948);超現實主義的米羅Joan Miró(1969)、達利Salvador Dali(1958)、培根Francis Bacon(1990)、弗洛伊德Lucian Freud(2006);抽象主義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971)、馬德維爾Robert Motherwell (1974);普普藝術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75);游離於印象立體與抽象表現主義等派別間的夏卡爾Marc Chagall(1970)等等,每一位都是如今在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藝術家。
Château Mouton在全球的拍賣市場中都是炙手可熱的,與同樣身為五大酒莊的Château Lafite、Château Latour等相比,超過半個世紀持續與藝術家的合作使得珍藏Château Mouton佳釀的同時亦是視覺的無上饗宴,收藏價值更加提升,藏家們自然也更加執著。

Sine Qua Non
膜拜酒(Cult Wine)是葡萄酒界的一大傳奇,它並不特指某幾個酒款或酒莊,而是一個從1980年代開始自成一格的概念與風潮,膜拜酒向世人展現了北美、澳洲、義大利、西班牙等地除了大規模生產的葡萄酒外,亦能生產精緻酒款。
所有膜拜酒共通的特色是產量極低,相較於如拉菲(Château Lafite)一年三萬箱以上的產量,膜拜酒的年產量僅數百箱,在物以稀為貴的市場運作策略與Robert Parker等酒評家一致的高分好評下,膜拜酒在美國加州的納帕山谷(Napa Valley)誕生,嘯鷹酒莊(Screaming Eagle)、哈蘭酒莊(Harlan Estate)、鑽石谷(Diamond Creek)等莊園相繼崛起。九零年代中後期,膜拜酒的價格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幾經轉手與公開拍賣後,價格可達上萬美元一瓶,遠遠超越波爾多級數酒莊,更超越了五大酒莊葡萄酒的價格。而Sine Qua Non不僅是這波膜拜酒浪潮中的翹楚,更是全球公認最難入手的膜拜酒。
由奧地利移民的莊主Manfred Krankl一手打造的Sine Qua Non於1994年生產了第一個酒款-黑桃Q(Queen of Spades),在以Cabernet Sauvignon為主流的美國加州,Sine Qua Non卻是以隆河(Rhône Valley)系的Syrah和Grenache作為其主力葡萄品種。更加有趣的是,莊主認為每一年的每一款酒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應該各有其獨立的身分象徵,因此即便是相同的葡萄品種,每一年的每一款酒都由莊主本人操刀設計不同的酒標,賦予寓意的名稱,甚至是打破傳統作法型式大不相同的玻璃瓶。出眾的酒質、極其稀少的產量再加上舉世無雙的外在,藏家們開始以收藏藝術品的角度看待Sine Qua Non,難以蒐集齊全更讓Sine Qua Non的市場價值節節攀升。
葡萄酒酒標設計的歷史不過百年,在玻璃瓶得以量產後的早期,僅以粉筆在瓶身上標上產地與年份,爾後負責銷售的代理商才開始自行裝瓶貼標,酒標僅是身分標籤與資訊傳遞的媒介。隨著葡萄酒百家爭鳴的局面日益開展,酒標亦開始加入戰局,為葡萄酒市場開闢出全新的戰略模式,酒標設計、瓶身造型、乃至外在包裝就是一款酒予人的第一印象,如何在短短的第一印象形成時間內,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受到這瓶酒的故事性與其獨一無二的價值,酒標所承載的使命開始加深,酒標設計也以因而在在有著令人驚喜的呈現與結合。
其中,葡萄酒酒標的設計一直與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我的床My Bed」裝置藝術聞名的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就曾為葡萄牙斗羅河谷的Quinta de la Rosa酒廠打造了Tonnix系列酒標;法國波爾多聖愛美濃的Château Fonroque則委請擅長以奇特色彩與光影繪出魔幻場景的英國藝術家Peter Doig為酒莊2011年以生物動力自然農法釀造的酒款Cælestis創造酒標,這幅原作在2015年倫敦的一場慈善拍賣會上以四萬英鎊落槌。

除此之外,創立於1734年的Taittinger香檳酒廠自1973年開始推出了大師典藏系列Collections de Maitres,每年都會邀請一位藝術家設計瓶身與外盒圖樣,此系列的第一個年份1978年即請到歐普藝術的代表匈牙利裔法籍的瓦薩雷里Vasarely、1981年為法國新寫實主義的先驅阿曼Arman、1985年則邀請美國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及其後的Hans Hartung、Toshimitsu Imai、Corneille、趙無極等多位重量級藝術家。
結合藝術品獨一無二的特性與葡萄酒本身因著天地人種種因素交織而成每個年份每一瓶獨特的個性與風味,提升了葡萄酒的收藏價值,葡萄酒本身成了可以賞玩的藝術品,特殊酒標的價值如同絕版郵票般受到藏家們的關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兩家以完美酒質與藝術酒標聞名於世的酒莊:

Château Mouton
位列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之一的Château Mouton位於波爾多Médoc的Pauillac村,於1973年破格從二級酒莊升格成為一級酒莊。被美國酒評家羅勃帕克Robert Parker喻為「超過一百分,突破味覺極限的酒款」,Château Mouton的旗艦酒款除了有著熱情奔放的風格、高大的骨架、與圓潤豐腴的質感,更是藝術酒標的先驅。
一切始於1922年接掌酒莊的菲利浦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這位男爵熱愛文學、藝術、與戲劇,為慶祝其上任後第一個年份的問世-Château Mouton 1924,他邀請了當時知名的海報設計師Jean Carlu為其設計酒標,鮮明的色塊繪製著代表了Rothschild家族的五支箭頭家徽與代表著Château Mouton的綿羊。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受到同盟國(WWII Allies)勝利的觸動,菲利浦男爵決定用該年度的酒標來紀念重獲和平的喜悅,他委託給後來逐漸在戲劇界展露頭角的Philippe Jullian,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期間鼓舞自由力量的V字手勢-“V for Victory”為創作核心,打造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藝術酒標;酒莊並自這一年開始的每個年份都與一位存世重要藝術家合作酒標的設計,獨特的藝術酒標述說只屬於當年份的故事。
而細細翻看Château Mouton的酒標更彷彿閱讀著小型現當代藝術史,從立體派的布拉克Georges Braque(1955)、畢卡索Pablo Picasso (1973)、羅蘭珊Marie Laurencin(1948);超現實主義的米羅Joan Miró(1969)、達利Salvador Dali(1958)、培根Francis Bacon(1990)、弗洛伊德Lucian Freud(2006);抽象主義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971)、馬德維爾Robert Motherwell (1974);普普藝術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75);游離於印象立體與抽象表現主義等派別間的夏卡爾Marc Chagall(1970)等等,每一位都是如今在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藝術家。
Château Mouton在全球的拍賣市場中都是炙手可熱的,與同樣身為五大酒莊的Château Lafite、Château Latour等相比,超過半個世紀持續與藝術家的合作使得珍藏Château Mouton佳釀的同時亦是視覺的無上饗宴,收藏價值更加提升,藏家們自然也更加執著。

Sine Qua Non
膜拜酒(Cult Wine)是葡萄酒界的一大傳奇,它並不特指某幾個酒款或酒莊,而是一個從1980年代開始自成一格的概念與風潮,膜拜酒向世人展現了北美、澳洲、義大利、西班牙等地除了大規模生產的葡萄酒外,亦能生產精緻酒款。
所有膜拜酒共通的特色是產量極低,相較於如拉菲(Château Lafite)一年三萬箱以上的產量,膜拜酒的年產量僅數百箱,在物以稀為貴的市場運作策略與Robert Parker等酒評家一致的高分好評下,膜拜酒在美國加州的納帕山谷(Napa Valley)誕生,嘯鷹酒莊(Screaming Eagle)、哈蘭酒莊(Harlan Estate)、鑽石谷(Diamond Creek)等莊園相繼崛起。九零年代中後期,膜拜酒的價格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幾經轉手與公開拍賣後,價格可達上萬美元一瓶,遠遠超越波爾多級數酒莊,更超越了五大酒莊葡萄酒的價格。而Sine Qua Non不僅是這波膜拜酒浪潮中的翹楚,更是全球公認最難入手的膜拜酒。
由奧地利移民的莊主Manfred Krankl一手打造的Sine Qua Non於1994年生產了第一個酒款-黑桃Q(Queen of Spades),在以Cabernet Sauvignon為主流的美國加州,Sine Qua Non卻是以隆河(Rhône Valley)系的Syrah和Grenache作為其主力葡萄品種。更加有趣的是,莊主認為每一年的每一款酒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應該各有其獨立的身分象徵,因此即便是相同的葡萄品種,每一年的每一款酒都由莊主本人操刀設計不同的酒標,賦予寓意的名稱,甚至是打破傳統作法型式大不相同的玻璃瓶。出眾的酒質、極其稀少的產量再加上舉世無雙的外在,藏家們開始以收藏藝術品的角度看待Sine Qua Non,難以蒐集齊全更讓Sine Qua Non的市場價值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