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專欄
小農盛世後香檳的下一個篇章
唐維怡 / 羅芙奧季刊第26期 2018秋 / 2018-09-19

根據香檳協會的統計,香檳區共有15,800位葡萄酒農,其中4,278位擁有自有品牌,但單單2017年,便有87位葡萄酒農放棄自有品牌香檳的生產;而2008年葡萄酒農自釀的酒款共銷售了7,850萬瓶,2017年總銷售卻掉到了5,740萬瓶,在市場普遍認為小農香檳蓬勃發展的過去十年,總產量實際下滑了近兩成,銷售金額加總也是負成長。主要原因分析有二:首先,無論是土地面 積或設備,小農們普遍沒有條件大量生產,儘可能的能往單一地塊或單一品種的努力,也是面對葡萄園面積限制的一種變通,但全球超過70%的香檳銷 售量幾乎為大廠所壟斷,80%的消費更為普飲的無年份NV酒款,對於葡萄酒農們來說,傾盡全力生產的特色品項難以打入市場;另一個更現實的原因是,目前香檳區的葡萄果實銷售價格達每公斤6.2歐元,不僅是全球最高的,且這個收購價格還持續因香檳外銷的大幅度成長,被壟斷了這個市場的五家大廠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葡萄酒農因而選擇了放棄生產。

沒有太多行銷資源的小農香檳過去極其依賴內需市場,即便在法國香檳內需從十五年前的七成掉到五成以下的現在,仍有87%的小農香檳是在法國國內被消費的。但根據市場觀察,只有能夠順利出口,同時能在海外以高價格出售的小農香檳才有機會真正生存下來,因為在海外的競爭相對較少,各地代理商在推廣上通常也比較積極。但即便順利出口,擴增產量並增加產品線仍為增加收入的不二門路,對於所擁有的葡萄園面積就那麼小的小農而言,要擴增產量只有收購葡萄和購買葡萄園、要增加產品線就需要與其他葡萄果農交換葡萄,然而要能合法的收購、購買、和交換,他們的身分就被 迫從RM (Récoltant Manipulant) 轉變成為了NM (Négociant Manipulant),De Sousa等過去我們所熟悉的RM皆是如此,也正因如此,在談到小農時我們已漸漸捨棄RM,而改用Grower Champagne來稱呼。

不過,小農香檳因應地塊限制而生的單一風土概念,再加上沒有大廠品牌包袱下的大膽突破,為香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Ullysse Collin的Olivier Collin專注在單一葡萄園的香檳釀製;Egly-Ouriet的Francis Egly將Pinot Noir玩 到極致,認為完美的葡萄酒來自於完熟的葡萄果實,因此一向是香檳區最晚 採收的酒莊;Jacques Selosse的Anselme Selosse則採用純天然的野生酵母、向 Leflaive、Coche-Dury等勃根地白酒名廠收購橡木桶進行陳年,更使用Solera 系統陳釀基酒⋯⋯種種實驗性的釀造手法為香檳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 也刺激著握有資源的大廠做出更多突破性以及個性分明的小批次作品,例如 Dom Pérignon推出強調更長時間泡渣的P3系列、Bruno Paillard自80年代開始 便在NV香檳上標明除渣時間、Krug也自2011年開始在背標寫出每瓶香檳的 來歷與資訊,Louis Roederer於2009年推出單一葡萄園且零添糖的Brut Nature Philippe Starck Label等等。
如今正好走到了小農香檳的分岔點,我們將會看到更多小農間的合作,而更小型的葡萄酒農則會逐漸放棄生產,回歸賣葡萄果實給大廠的老路。但 無論如何,小農香檳已在過去三四十年為香檳區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未來會如何發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