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三聯幅)

2006年

油彩 畫布 拼貼

200 x 363 cm

簽名左下:王懷慶
簽名畫背:《飛天》2006年

預估價
29,000,000 - 42,000,000
6,744,000 - 9,767,000
865,700 - 1,253,700
成交價
43,760,000
10,369,668
1,338,226

羅芙奧台北2009春季拍賣會

053

王懷慶 (中國, 1944 年生)

飛天(三聯幅)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覽:

「藝術北京2006」,北京,2006
「抽象中國聯展」,大未來畫廊,北京,2007年7月14日至8月31日「王懷慶藝術展」,上海美術館,上海,展期自2007年12月4日至12月12日
「天工開物:王懷慶藝術展」,廣東美術館,廣州,展期自2008年1月30日至2月24日
「王懷慶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展期自2008年2月22日至3月26日

圖錄:

《天工開物︰王懷慶》,上海美術館展覽目錄,大未來畫廊,台北,2007,彩色圖版,頁156-157與頁194《王懷慶畫展》目錄,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08年2月,彩色圖版,頁82-85與頁103

賞析:

王懷慶出生於北京、成長於北京,12歲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開始,自此一路就讀美術學院的初中、高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後來取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全數在北京這座天子腳下的歷史古城完成,藝術創作的資歷超過半世紀之久。從年少時期起,就曾分別以繪畫、木刻版畫入選印度、蘇聯兒童畫展的獎項或展出。1980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同代人油畫展」中王懷慶展出八幅畫作,受到美國《華爾街日報》及法國《當代》雜誌的好評。其中的《伯樂相馬》、《棗樹》為中國美術館典藏,在中國畫壇嶄露頭角。


他生平首次個人畫展在紐約,1987那年他正在奧克拉荷馬大學擔任客座藝術家,全家在美國生活兩年。爾後在1990年代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在新加坡、台灣、澳門、香港各地,舉辦過多次的個人畫展,期間在法國、日本、德國也有作品參展,聞名海外。1998年旅美策展人沈揆一策劃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中國藝術五千年」展覽,王懷慶那充滿現代抽象形式的《夜宴圖I》,與北京故宮珍藏的五代時期顧閎中真蹟《韓熙載夜宴圖》比鄰展出,古典美學有嶄新的詮釋,王懷慶的藝術得以藉紐約大放異彩,為人津津樂道。


王懷慶2007年上海美術館展覽

王懷慶2007年上海美術館展覽


2007年上海美術館舉辦「王懷慶藝術展」,這次是63歲的王懷慶首度在中國內地的個人發表,隔年又巡迴至廣東美術館展出。令人費解的是,他是北京畫院一級畫師,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成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為何至今遲遲不曾在故鄉北京舉辦過個展?僅零星地在集體的油畫年展、博覽會露面,北京的藝術機構何其多、人文風氣也盛,難道他的繪畫不見容於北京藝術界,或者近鄉情卻,寧可在外發光發熱,韜光養晦於北京胡同之內?


長年生活在歷史古都的王懷慶,一生的創作幾乎與「歷史文化」的主題切割不開,從1980年援引春秋時期伯樂相馬的典故開始,到驚艷於江南老屋、明式傢具,再造魏晉南北朝的《夜宴圖》,明朝《天工開物》的啟發,古玉、八寶,一直到近幾年取材宗教藝術的《飛天》、《如意》等繪畫創作,無不顯示藝術家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無法割捨的依戀。如此醉心於舊文化、老傢俬的研究,在過往處處可見古蹟的北京,確實顯得異類,和主流藝術有所偏離。加以他偏愛抽象的結構形式,在中國當代藝壇風行寫實風格、艷俗波普之際,他的繪畫之路走來行隻影單,這大概是何以他的藝術要從海外尋找知音吧。


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文化卻因而產生斷層危機,人們拆除了老胡同,老屋內的傢俬也散佚,老祖宗曾追尋過的情感與趣味,隨時間灰飛湮滅。王懷慶不斷流連於北京古傢具集散地,尋覓這些曾經繁華的歷史。每次他總要帶回一二樣物件,木雕的窗花、陶瓷古瓶老罐、桌椅零件等。在王懷慶的眼中,歷經輝煌盛世的傢具如今沒有了家,那些古文物沒有附著,沒有歸宿,王懷慶稱它們為「文化棄兒」。他說道:「這些沒有家的傢具,可是你仔細看它的時候,它的局部,它的姿勢,它的肢體,細讀的時候你能看到往日的一種高貴和輝煌,可是它的靈魂已經不知道如何承接。」(節錄自中央電視台《藝術品投資》節目〈油畫人物誌:王懷慶—尋找故園〉主題,2007年7月24日訪文)面對滄海桑田的無奈時,畫家不免會透過他的畫筆,身體力行重新找回高貴及輝煌。王懷慶寄懷被淡忘的人文精神,尋找延續文化傳承的可能性,因此歷史文化的題材一直盤據王懷慶的靈思。



就繪畫形式而言,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黑與白即為王懷慶創作時的主要色彩,令人聯想起他的老師吳冠中的影響。從江南古建築中的粉牆黛瓦,以及傳統書法的結構,他發現黑與白的單純與力度。黑與白,乃是中國繪畫傳承裡最重要的色彩,是老祖先流傳已久的情趣。黑色,更是超越顏色的層次,召喚出中國傳統藝術裡的內在聯繫。吳冠中從黑白引渡到抽象畫的構成,啟發王懷慶同樣選擇黑與白的虛實對應。他刻意將描寫的傢俱黑色化,改變其生活器物的本色,轉化為藝術的形式,也顯示個人對文化淵源的追溯與連結。王懷慶善於處理畫面肌理,在黑白之間,是斑斑駁駁的空間,象徵了歷史的妝痕,豐富了繪畫的表情。


王懷慶在經營佈局時帶有書法的意識,早期作品傢具零件形如篆體、有碑帖的斧鑿形式趣味;近期構圖可見橫、撇、豎、捺的生動豐富的筆勢,呈現抽象表現的精神。藝評家王嘉驥曾寫道:「王懷慶對於書法性的形式語法所展現的高度興趣,尤其可以直接從他2004年以來的作品看出。不但如此,他還從原來結構性較強的軟性幾何風格,轉變為書寫性較強的表現主義作風。最明顯的例子,譬如《高山流水》(2004-2005)、《天工開物(三)》(2004)、《福在其中》(2005)、《飛天》(2006)等等。


本次的拍品《飛天》即為強烈的抽象表現風格的代表作,採三聯幅形制,宛如宗教聖壇畫予人宏偉之感。飛天,一詞出自佛教的典故。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結合道家的影響,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環,於是飛天成為東方的飛仙、天女。飛天,也是敦煌藝術中最美的形象。宗教藝術之於中華文化,有其重要歷史典故與文化背景。飛天作為藝術的形象,她是多元文化的複合體,從印度、西域乃至中原,飛天都是美的象徵。


歌舞香花,彩帶琴音,自由翱翔,飛天在歷史傳承中早已是至美的化身,同時也是自由與幸福的追求。當王懷慶在詮釋這個優雅的題材時,刻意增加了白色的比重,凸顯飛翔中的輕盈感。主體以闊筆橫刷,充滿速度感,一道道的黑色筆痕,如霓裳彩帶,暗示飛仙翱翔的流暢。有些黑色的筆觸,還以塗黑的實木碎片、窗花拼貼,增添畫面的層次空間,給予觀者新的視覺感受。留白處則保有畫家向來擅長的豐富肌理處理,斑駁、皴染、烘托,產生如歷史遺跡、壁畫般的質感。


《飛天》三聯幅如行雲流水般流暢,帶有東方的情懷,也具抽象表現的形式。然而,隱藏在黑色筆觸中崩解的傢俬,斷裂的窗花剪紙,何嘗不是藝術家對經典文化的追尋與喟嘆呢?蘇東坡有言:「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藝術家近年的審美思考,融入更多的禪意哲思,效法古人的自在胸懷,企求心靈得以同飛仙逍遙翱翔。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