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3

1963年

油彩 画布

114 x 75 cm

签名右下:无极 ZAO
签名画背:ZAO Wou-ki 19.7.63

预估价
45,000,000 - 60,000,000
10,714,000 - 14,286,000
1,406,300 - 1,875,000
成交价
50,880,000
12,283,921
1,576,697

羅芙奧台北2010春季拍卖会

150

赵无极 (华裔法籍, 1920 - 2013)

19.7.63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赏析:

在赵无极的个人回忆录里,有一段记述他买下位于巴黎中贵街寓所的点滴。在他几本大画册的插图照片里,常常留下他在画室或庭院过往的剪影和踪迹。这间小楼在他精心规划下,1961年修竣完工,他和妻子美琴随之迁入,他们对房子的设计十分满意。赵无极说他的楼上规划成画室,一楼外有小花园,引水进来砌成小池塘,养几尾金鱼。他的画室不对街开窗,大片水泥墙把屋内一切遮掩起来,外人看不到画室,它像是个隐密的盒子。光线只会从北方来,带点灰色调,永远稳定,使他能精确掌握每个色彩的密度,不至于让日光扭曲了色彩的细致变化。


在新的画室里作画,赵无极能感到完全自在,他可以把自己关闭在楼上画室,不见任何人,当然有时也包括亲密的家人。这间画室帮助他创作无数色彩细腻的作品,直至今日此处仍是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所在。新画室容许他创作大幅的作品,当然除此之外,有一个人对他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我的新画室让我能画很大的画:有足够的向后退和搬画的空间,可以毫无困难的拉前或退后画架。我发现了画笔可以大启大阖的酣畅。库兹喜欢大画,很鼓励我作大画,这在画商中是很少见的,因为大画既难展览也难...卖!大笔涂抹让我感到一种极大的肉体的畅快,到了几乎只想作大画的地步!库兹块头高大,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带著浓重南方口音,曾当过律师,是位杰出的鑑赏家,但除了毕卡索和杜布菲,他只喜欢抽象画。1947年,他在纽约开第一家画廊,后来关闭一个时期,1955到1956年间又重新开张,第一次展览就展出了帕洛克(1912-1956)、马哲威尔(1915-1991)、罗斯科(1980-1966)、德库宁(1904-1997)、纽曼(1905-1970)和克莱恩(1910-1962)等人的作品。当时他们那时都还是年轻画家。库兹对他们就像一个父亲,他为人极为慷慨,常花许多时间带我们这批年轻画家上饭馆、通过他,我认识了很多美国艺术家和美术馆主管,像蒙德里安的大收藏家史威尼就是其中之一。」(赵无极、梵思娃.马凯著,刘俐译,《赵无极自画像》,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93年初版,1996年再版,页134)


赵无极自传里念念不忘的杰出鑑赏家—山姆.库兹(Samuel Kootz, 1899-1982),从1950年代起即赞助马哲威尔、霍夫曼(1980-1966)、葛特列柏(1903-1974)、罗斯科和德库宁等一流抽象表现主义大师。1966年的《时代杂志》以「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总部」形容库兹画廊,在此之前,库兹也是毕卡索在美国最重要的经纪商,人脉很广。库兹对来自法国的赵无极的艺术赏识有加,曾经在1958、1959、1960、1964几年为他举办四次个展,又在1958、1959、1962、1963、1965年举办五次联展。库兹不仅为赵无极成功地打开美国的知名度,因为有库兹的鼓励和推荐,后人才得以看到1960年代之后赵无极畅快淋漓的大幅创作,因为他的慧眼,使得赵无极的画进入许多美国美术馆和大收藏家之手。传奇性的库兹画廊,1966年因库兹夫人的去世而宣布停业,此后库兹专注于写作,把他的艺术经历集结成册。1982年8月23日《时代杂志》库兹的讣告上,他被称誉为「美国有真知灼见的艺术经纪商、抽象表现主义的圣骑士」。


趙無極《17.4.64》


完成于1963年的油画作品《19.7.63》,曾是库兹画廊经纪的艺术品,库兹的眼光与专业早已建立口碑,他和其他画商不同,鼓励年轻的赵无极尽可能去创作,无须顾忌画作的尺幅囿限,此一时期作品风格才得以呈现飞扬、奔放的动势。在整幅《19.7.63》整幅作品里,赵无极飞快的笔锋,首先吸引了观者的目光,这幅充满文字挥毫的轨迹,乃是来自中国书法的传统。赵无极出身书香世家,自幼景仰米芾(1051-1107)的书法及绘画,他认为米芾是最伟大的书法家。他也推崇范宽(c. 990-1030)的自然观。在他的眼中,他们的字或画里的空间都有塞尚的味道。法国艺术评论家雷马利(Jean Leymarie),则指出赵无极此时画作「结合了书法的锋利与绘画的风味」


画家萧勤曾讚扬赵无极是「第一个将中国传统美术带入世界画坛的画家」,他认为美国的托比、克莱恩,法国的马修,和许多行动绘画及非形象主义的艺术家们,都从中、日书法中汲取养分,甚至中、日书法决定了1950至1960年间大部分西方抽象画的演变,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赵无极。(参阅袁德星编,《赵无极》,源成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0,页7)


台湾知名的美术史学者萧琼瑞在《中国巨匠美术周刊—赵无极》一书也指出赵无极此阶段的特色:「1960年代的作品,是以黄褐色为主调,散发著一种金铜般的光芒,一些细腻、尖锐、又带点神经质的纤维性线条,在画面上自由的挥洒、组合,摆脱题材、法则的限制,一切遵从内在的需求。赵无极呈显一个深邃、富有动力、荒原中透露著华丽的世界。」这段文字也凸显出《19.7.63》的某些特色。


1950年代赵无极曾在中国甲骨、青铜器中发现中国文字的造型形式美,金铜色象征神圣、古典与文明,华丽世界表现了艺术家扬升中的成就及生活幸福感,而神经质的纤维性线条,有著狂乱的内心纠葛和苦闷,应是画家对罹病妻子美琴的隐性担忧及压力。赵无极用大笔挥洒,他说有时会用画刀把颜料压进画布,像是使颜料能更穿透到空间去,在纷乱的色彩和重重叠加的笔触间,他感到从容自在。他还在自传里写道:「强烈的和喧嚣的,对我的吸引力远过于静默。征服空间成了我脑中里日夜萦绕的问题。」1960年代对赵无极绘画像是一场新的战斗,这是他进入感觉与空间的时期。因为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无怪乎,西方的评论家和画商经纪人都要为此时的创作所折服,他秉持奋发直追的信念,亦激起观者无比飞扬的意志。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