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3

1963年

油彩 畫布

114 x 75 cm

簽名右下:無極 ZAO
簽名畫背:ZAO Wou-ki 19.7.63

預估價
45,000,000 - 60,000,000
10,714,000 - 14,286,000
1,406,300 - 1,875,000
成交價
50,880,000
12,283,921
1,576,697

羅芙奧台北2010春季拍賣會

150

趙無極 (華裔法籍, 1920 - 2013)

19.7.63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賞析:

在趙無極的個人回憶錄裡,有一段記述他買下位於巴黎中貴街寓所的點滴。在他幾本大畫冊的插圖照片裡,常常留下他在畫室或庭院過往的剪影和蹤跡。這間小樓在他精心規劃下,1961年修竣完工,他和妻子美琴隨之遷入,他們對房子的設計十分滿意。趙無極說他的樓上規劃成畫室,一樓外有小花園,引水進來砌成小池塘,養幾尾金魚。他的畫室不對街開窗,大片水泥牆把屋內一切遮掩起來,外人看不到畫室,它像是個隱密的盒子。光線只會從北方來,帶點灰色調,永遠穩定,使他能精確掌握每個色彩的密度,不至於讓日光扭曲了色彩的細緻變化。


在新的畫室裡作畫,趙無極能感到完全自在,他可以把自己關閉在樓上畫室,不見任何人,當然有時也包括親密的家人。這間畫室幫助他創作無數色彩細膩的作品,直至今日此處仍是藝術家的生活與工作所在。新畫室容許他創作大幅的作品,當然除此之外,有一個人對他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我的新畫室讓我能畫很大的畫:有足夠的向後退和搬畫的空間,可以毫無困難的拉前或退後畫架。我發現了畫筆可以大啟大闔的酣暢。庫茲喜歡大畫,很鼓勵我作大畫,這在畫商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大畫既難展覽也難...賣!大筆塗抹讓我感到一種極大的肉體的暢快,到了幾乎只想作大畫的地步!庫茲塊頭高大,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帶著濃重南方口音,曾當過律師,是位傑出的鑑賞家,但除了畢卡索和杜布菲,他只喜歡抽象畫。1947年,他在紐約開第一家畫廊,後來關閉一個時期,1955到1956年間又重新開張,第一次展覽就展出了帕洛克(1912-1956)、馬哲威爾(1915-1991)、羅斯科(1980-1966)、德庫寧(1904-1997)、紐曼(1905-1970)和克萊恩(1910-1962)等人的作品。當時他們那時都還是年輕畫家。庫茲對他們就像一個父親,他為人極為慷慨,常花許多時間帶我們這批年輕畫家上飯館、通過他,我認識了很多美國藝術家和美術館主管,像蒙德里安的大收藏家史威尼就是其中之一。」(趙無極、梵思娃.馬凱著,劉俐譯,《趙無極自畫像》,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3年初版,1996年再版,頁134)


趙無極自傳裡念念不忘的傑出鑑賞家—山姆.庫茲(Samuel Kootz, 1899-1982),從1950年代起即贊助馬哲威爾、霍夫曼(1980-1966)、葛特列柏(1903-1974)、羅斯科和德庫寧等一流抽象表現主義大師。1966年的《時代雜誌》以「抽象表現主義者的總部」形容庫茲畫廊,在此之前,庫茲也是畢卡索在美國最重要的經紀商,人脈很廣。庫茲對來自法國的趙無極的藝術賞識有加,曾經在1958、1959、1960、1964幾年為他舉辦四次個展,又在1958、1959、1962、1963、1965年舉辦五次聯展。庫茲不僅為趙無極成功地打開美國的知名度,因為有庫茲的鼓勵和推薦,後人才得以看到1960年代之後趙無極暢快淋漓的大幅創作,因為他的慧眼,使得趙無極的畫進入許多美國美術館和大收藏家之手。傳奇性的庫茲畫廊,1966年因庫茲夫人的去世而宣佈停業,此後庫茲專注於寫作,把他的藝術經歷集結成冊。1982年8月23日《時代雜誌》庫茲的訃告上,他被稱譽為「美國有真知灼見的藝術經紀商、抽象表現主義的聖騎士」。


趙無極《17.4.64》


完成於1963年的油畫作品《19.7.63》,曾是庫茲畫廊經紀的藝術品,庫茲的眼光與專業早已建立口碑,他和其他畫商不同,鼓勵年輕的趙無極儘可能去創作,無須顧忌畫作的尺幅囿限,此一時期作品風格才得以呈現飛揚、奔放的動勢。在整幅《19.7.63》整幅作品裡,趙無極飛快的筆鋒,首先吸引了觀者的目光,這幅充滿文字揮毫的軌跡,乃是來自中國書法的傳統。趙無極出身書香世家,自幼景仰米芾(1051-1107)的書法及繪畫,他認為米芾是最偉大的書法家。他也推崇范寬(c. 990-1030)的自然觀。在他的眼中,他們的字或畫裡的空間都有塞尚的味道。法國藝術評論家雷馬利(Jean Leymarie),則指出趙無極此時畫作「結合了書法的鋒利與繪畫的風味」


畫家蕭勤曾讚揚趙無極是「第一個將中國傳統美術帶入世界畫壇的畫家」,他認為美國的托比、克萊恩,法國的馬修,和許多行動繪畫及非形象主義的藝術家們,都從中、日書法中汲取養分,甚至中、日書法決定了1950至1960年間大部分西方抽象畫的演變,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趙無極。(參閱袁德星編,《趙無極》,源成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0,頁7)


台灣知名的美術史學者蕭瓊瑞在《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趙無極》一書也指出趙無極此階段的特色:「1960年代的作品,是以黃褐色為主調,散發著一種金銅般的光芒,一些細膩、尖銳、又帶點神經質的纖維性線條,在畫面上自由的揮灑、組合,擺脫題材、法則的限制,一切遵從內在的需求。趙無極呈顯一個深邃、富有動力、荒原中透露著華麗的世界。」這段文字也凸顯出《19.7.63》的某些特色。


1950年代趙無極曾在中國甲骨、青銅器中發現中國文字的造型形式美,金銅色象徵神聖、古典與文明,華麗世界表現了藝術家揚升中的成就及生活幸福感,而神經質的纖維性線條,有著狂亂的內心糾葛和苦悶,應是畫家對罹病妻子美琴的隱性擔憂及壓力。趙無極用大筆揮灑,他說有時會用畫刀把顏料壓進畫布,像是使顏料能更穿透到空間去,在紛亂的色彩和重重疊加的筆觸間,他感到從容自在。他還在自傳裡寫道:「強烈的和喧囂的,對我的吸引力遠過於靜默。征服空間成了我腦中裡日夜縈繞的問題。」1960年代對趙無極繪畫像是一場新的戰鬥,這是他進入感覺與空間的時期。因為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力,無怪乎,西方的評論家和畫商經紀人都要為此時的創作所折服,他秉持奮發直追的信念,亦激起觀者無比飛揚的意志。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