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荣竞秀

1954年

油彩 画布

115 x 147 cm

签名右下:无极 ZAO 54
签名画背:Plantes tortillées ZAO Wou-ki 12.54

预估价

估价待询

成交价
243,360,000
62,883,721
8,114,705

羅芙奧台北2014春季拍卖会

197

赵无极 (华裔法籍, 1920 - 2013)

争荣竞秀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来源:
克里曼画廊,纽约

图录:
《赵无极—色彩与文字》,南国探索出版社,巴黎,1998,彩色图版,图版21,页28

赏析:

争荣竞秀.赵无极抽象艺术的东方转向

赵无极是二十世纪华人艺坛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法兰西美术学院院士,2002年法国政府将象征法国最崇高美术成就的令牌颁布给来自远东的赵无极,披上墨绿色金线绣花的燕尾服荣耀终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他更是一个时代的巨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行者,带领许多后来者跟随他的脚步,在美术的道路上进行无穷的探索,其影响力并未随着2013年离世而停止,他一生所创作的瑰丽图画早已登上世界博物馆的殿堂,永志留存。

家学渊源与艺术启蒙

1921年出生于北京,祖父赵绍甫为前清秀才,作风开明,有反清复汉的革命倾向,曾加入同盟会;父亲赵汉生,喜于收藏,还是一位业余西画家。赵氏家族亦儒亦道,博览诗书,崇尚道义、超然自得,以道家的「无」字为孙辈排名,最受宠爱的长孙,起名为「无极」。无极半岁时即跟着任职银行的父亲返回江苏南通定居。父亲出外工作,祖父将常陪他一起读书写字。除了家学渊源,他们身上还流着宋朝皇族遗留的高贵血液,蕴藏的文化传承,在后半生漂浪的艺术追寻旅途不时召唤。赵氏家族有不少书画收藏,其中一幅米芾的真迹最令赵无极感兴趣。叔父从巴黎带回西洋名画明信片,布荷东(Breton)的寓意画和米勒(Millet)的《晚祷》则是他最早接触西方艺术思潮的启蒙。1935年14岁早慧的年纪考进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杭州艺专)就读,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在思想开放的美术摇篮里,西画、国画并行学习。

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与西画系主任吴大羽早年曾呼应勤工俭学政策,留学法国、德国,返国后引进新艺术的思潮,给予学生开放与包容的学习态度,鼓励创新求变与中西艺术的融合。在学期间,赵无极倾心于印象派艺术的明朗、清快风格,藉由阅读国外杂志,认识了塞尚(Paul Cézanne)、马蒂斯(Henri Matisse)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现代艺术。当时他认为自己更接近现代艺术大师们的艺术,抛开传统的国画或欧洲学院式的绘画,以自己的方式创作风景与肖像画。在杭州艺专的求学阶段,适逢中日战争,于艰辛困难的环境中潜心学习,六年后风光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举办个展。后来在林风眠的鼓励下,前往法国深造,原本计划两年之后返国,因缘际会遇上时代的巨变,后来决定在巴黎定居,从此与故乡道别。

融入巴黎主流艺文圈

1948年2月从上海出发,经过三个月的漫长海上航行,邮轮在马赛泊岸,抵达巴黎后赵无极立即奔向罗浮宫,饱览向往已久的世界名作。他与妻子谢景兰(Lalan, 1921-1995)落脚于巴黎蒙巴纳斯区,那是世纪初巴黎画派的发源地,艺文圈群聚的区域。瑞士知名雕塑家杰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和他比邻而居,互为友好。从遥远的中国来的赵无极,后来也成为新巴黎画派的成员。初来乍到,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赵无极大半花在学法语,参观美术馆、逛画廊,听音乐会,鲜少动笔画画,只零星地画了一些素描及版画。后来则经常出入常玉、庞熏琹、吴大羽前辈学习过的大茅屋美术学院(Académie de la Grand Chaumière),结识许多画家同好,不少画家后来都成了当代艺术大师,包括哈同(Hans Hartung)、史塔耶尔(Nicolas de Staël)、苏拉吉(Pierre Soulages)、薇拉.达.西尔瓦(Vieira de Silva)、弗朗西斯(Sam Francis)等。抵达巴黎后的第二年,赵无极的画受到巴黎克兹画廊(Galerie Creuze)的青睐,得以举办个展,立即获得成功,声名渐渐打开。

在欧洲探索绘画道路之初,赵无极认真地研究西洋大师们的作品,心中暗自决定要扬弃擅长的水墨画,不想为人讥讽为取巧,陷入狭隘的所谓「中国趣味」。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制作了一批石版画,因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使用极少的颜色,添入大量的水分,原以为结果应是失败,没有想到作品完成后,水墨渲染般的中国情意跃然纸上,意外得到大诗人亨利‧米修的激赏。他为这些画作配上诗文,印行出版,得到广大的喜爱。

不是风景而是自然

赵无极抵达法国后的创作多以具象风景或人物图画为主,万万没想到,起初刻意逃避的「中国趣味」,竟意外成为他在欧洲艺坛起步的重要踏板。亨利‧米修曾指出赵无极的画不是「风景」,而是「自然」,他的讲评相当契合艺术家自身的心境。于是透过米修的引荐,赵无极很快融入风云际会的巴黎艺文圈,逐渐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路。

「抽象表现主义」,一种通过非具象的形式表达感情和想法的艺术,又称为「非具象」,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一支艺术主流 ,其观念在于透过形式和色彩的使用,纯粹表达艺术家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康丁斯基以降,抽象艺术成为二十世纪中叶一个重大的美术现象;而表现主义起源自塞尚、梵谷的绘画,此时更因战争的冲击而重新崛起,两股艺术汇聚成一风靡纽约的潮流,成员间彼此的风格尽管分歧,但仍然各领风骚。在这股潮流之下有两派群体,一是「行动绘画」,如帕洛克、德库宁、克莱因、贾斯东等人;另一类是「色域绘画」,以罗斯科、诺拉德、马哲威尔等为代表。而战后欧洲艺术同时也受到美国艺术的启发,几乎同时在欧陆开创出「非形象」的艺术潮流,代表人物包括哈同、施奈德、苏拉吉等人。而赵无极就是这股艺术潮流中的一员,有抒情抽象画家的美称。

赵无极从保罗.克利(Paul Klee)的小画里发现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诗意空间,克利的艺术一直有东方的影响。透过克利的提示,1951-1952年间,赵无极找回壁画、建筑等古老符号、线条所潜藏的神秘魅力,以二度空间的线条来表现色彩。而后,赵无极也从线条、符号的结构,过渡到中国的甲骨文字的探索。甲骨文字的象形文,乃是以图画符号作为书写的系统,其造型的原则本是取材自大自然,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甲骨文字与绘画造形原理形成饶富意趣的连结。起初,赵无极先在画中勾勒一些有具体形体的花草树石等,后来渐渐转向宇宙间的火水风土等看不见的自然现象,个人风格越显强烈。1954年前后,于是成为赵无极转向抽象绘画至为关键的转型阶段,他从叙事性、情节性的描写,过渡至抒发物象之外纯粹的象征意义。「甲骨文时期」使赵无极逐渐摆脱具象,转为抽象艺术,其东方的转向予人深刻的印象。

甲骨文时期

1954年赵无极渐渐抛开具象绘画,从过去克利的影响中挣脱开来,他认为「绘画应让人以另外一种眼光看事物,以绘画的观点看事物」,所以他努力地「创造一种不受题材限制的语言」。终于,赵无极回溯文化的传承,从中国甲骨文字的灵感找到通往抽象绘画世界的道路,真正属于赵无极个人艺术的面格,至此终于产生。赵无极说:「符号成了形体,背景形成空间,因为一再重画、毁弃、再重新来过,在我心里的东西好像开始浮现出来了。」

法国艺评家儒瓦在1955年巴黎的《艺术》杂志上评论赵无极此时的绘画特色:「赵无极的作品清楚地显示出中国人的宇宙观:朦胧和深远反映着静观的精神状态,而不是静观的对象,这已经是一种当今现代全球性的视觉观点。」显示赵无极绘画中的当代性及艺术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的宇宙观相信天人合一,形气相感而能化生万物,因此人与自然乃是和谐为一体的。北宋画家郭熙的《早春图》即传达出中国人的宇宙观:S形的山体为画面主轴,经营出不断回旋、气脉相通、虚实相生的空间,雅好文艺的乾隆皇帝以诗词赞誉《早春图》中山石草木间空气的流动感:「树纔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巴黎庞毕度中心收藏有一幅赵无极1954年起名为《风》的油画,法国政府于1985年向艺术家购入此画,藉以研究其抽象艺术之演进。作品《风》淋漓表现树叶飘扬的意象,回旋、气脉、虚实相生的空间,呼应了北宋画家郭熙所诠释的山水空间。

《争荣竞秀》展现生命韧性

赵无极曾在自传里思考︰「要看的是空间,空间的伸展、扭转,我常在心里揣摩的是︰如何画风?怎样表现空白?表现光的明朗、纯净?」多年间历经西方美学的洗礼,然而自小熟悉的东方传统绘画知识,仍不时召唤,此时他只能任由绘画的兴趣带领着他。以中国的哲学观诠释风土水火等自然现象,探索抽象画的无穷宇宙,甲骨文时期作品尤其显得独特玄奇。

若对照巴黎庞毕度中心藏品《风》,用以表现树叶的飘扬轻盈,同为庞毕度中心的同期代表作《火灾》(Incendie),则是表现「火」的灼灼热切的意象。国家博物馆对赵无极甲骨文时期作品情有独钟,可想见其稀有难得。另一幅绘于1954年红黑色调、张力十足的油画《争荣竞秀》,则可视为画家展现「土」的能量之作,符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禅学精神,追寻太极的真义。

凡草木树石万物皆受大地乾坤的滋养与负载,土地的蕴藏何其浩大深厚,孕育无数的生机。在作品《争荣竞秀》里,赵无极完美地展现自然界「土」的丰富意象。画背上有艺术家亲笔题写的法文标题「Plantes tortillées」,字面意思为「扭曲的植物」。植物何以扭曲?画家所欲展现的是即使面临环境的困境,也要顽强对抗,无惧地向上生长,象征生命的韧性。

赵无极生前热爱大自然,每回在外见到绿色的花草树木,总让他心情大好,有时还会向家人开玩笑说道:「这花好看,是不是可以偷一朵?」而在巴黎每天清晨早餐时,总是一边啜茶,一边细心呵护屋里的橘树、兰花盆景。回想起当年在故乡时,与自然共处也是他每日生活的部份。1930年代时他在上海的家,房子很大,有清泉、鱼池,精致的花园及大片的草坪,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他曾在自传里写道:「园艺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雅事,它让我想起父亲。」

少年时在上海的家中作画时,父亲赵汉生会站在一旁观看,有时要他陪同莳花剪草。父亲是个性温暖的人,当14岁的赵无极决定放弃在银行服务的机会,立志作为一位画家时,投入艺术的创作时,获得父亲全然的支持。崇尚道家思想的家风,以及积极开明的父爱,皆是心灵原乡的滋养沃土,激励他一生的艺术拓展。这位开明大器的父亲将两位爱子送出国深造,一位去美国,一位到法国,对于过往历史饱受异族压迫的中国,离家的孩子就是叛徒。后来他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经历诸多磨难,1966年离开人世。令人遗憾地,赵无极从1948年之后竟无缘再见到他生命中无可替代的温暖力量来源。

伴随着对于故乡的思念,或文化的依恋,画家在《争荣竞秀》传达出东方的情思,也意图展现自然里无穷的生命力,盘曲、纠结的植物化为暗黑的符号、线条,在幽微的大地中翻腾、颤动着。温暖天光在黑色调的大地闪耀,尽管面临着未知的考验,在黑夜袭来,仍赋予其光辉正向的期待。画布里张扬、错综的符号,如古老而遥远的谜,有画家赋予的暗示力量,疗愈着他自己,也同时激励观者,令人低回不已。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