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榮競秀

1954年

油彩 畫布

115 x 147 cm

簽名右下:無極 ZAO 54
簽名畫背:Plantes tortillées ZAO Wou-ki 12.54

預估價

估價待詢

成交價
243,360,000
62,883,721
8,114,705

羅芙奧台北2014春季拍賣會

197

趙無極 (華裔法籍, 1920 - 2013)

爭榮競秀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克里曼畫廊,紐約

圖錄:
《趙無極—色彩與文字》,南國探索出版社,巴黎,1998,彩色圖版,圖版21,頁28

賞析:

爭榮競秀.趙無極抽象藝術的東方轉向

趙無極是二十世紀華人藝壇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法蘭西美術學院院士,2002年法國政府將象徵法國最崇高美術成就的權杖頒佈給來自遠東的趙無極,披上墨綠色金線繡花的燕尾服榮耀終生。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他更是一個時代的巨人,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先行者,帶領許多後來者跟隨他的腳步,在美術的道路上進行無窮的探索,其影響力並未隨著2013年離世而停止,他一生所創作的瑰麗圖畫早已登上世界博物館的殿堂,永誌留存。

家學淵源與藝術啟蒙

1921年出生於北京,祖父趙紹甫為前清秀才,作風開明,有反清復漢的革命傾向,曾加入同盟會;父親趙漢生,喜於收藏,還是一位業餘西畫家。趙氏家族亦儒亦道,博覽詩書,崇尚道義、超然自得,以道家的「無」字為孫輩排名,最受寵愛的長孫,起名為「無極」。無極半歲時即跟著任職銀行的父親返回江蘇南通定居。父親出外工作,祖父將常陪他一起讀書寫字。除了家學淵源,他們身上還流著宋朝皇族遺留的高貴血液,蘊藏的文化傳承,在後半生漂浪的藝術追尋旅途不時召喚。趙氏家族有不少書畫收藏,其中一幅米芾的真蹟最令趙無極感興趣。叔父從巴黎帶回西洋名畫明信片,布荷東(Breton)的寓意畫和米勒(Millet)的《晚禱》則是他最早接觸西方藝術思潮的啟蒙。1935年14歲早慧的年紀考進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簡稱杭州藝專)就讀,師從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在思想開放的美術搖籃裡,西畫、國畫並行學習。

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與西畫系主任吳大羽早年曾呼應勤工儉學政策,留學法國、德國,返國後引進新藝術的思潮,給予學生開放與包容的學習態度,鼓勵創新求變與中西藝術的融合。在學期間,趙無極傾心於印象派藝術的明朗、清快風格,藉由閱讀國外雜誌,認識了塞尚(Paul Cézanne)、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畢卡索(Pablo Picasso)等現代藝術。當時他認為自己更接近現代藝術大師們的藝術,拋開傳統的國畫或歐洲學院式的繪畫,以自己的方式創作風景與肖像畫。在杭州藝專的求學階段,適逢中日戰爭,於艱辛困難的環境中潛心學習,六年後風光畢業並留校擔任助教,舉辦個展。後來在林風眠的鼓勵下,前往法國深造,原本計畫兩年之後返國,因緣際會遇上時代的巨變,後來決定在巴黎定居,從此與故鄉道別。

融入巴黎主流藝文圈

1948年2月從上海出發,經過三個月的漫長海上航行,郵輪在馬賽泊岸,抵達巴黎後趙無極立即奔向羅浮宮,飽覽嚮往已久的世界名作。他與妻子謝景蘭(Lalan, 1921-1995)落腳於巴黎蒙巴納斯區,那是世紀初巴黎畫派的發源地,藝文圈群聚的區域。瑞士知名雕塑家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和他比鄰而居,互為友好。從遙遠的中國來的趙無極,後來也成為新巴黎畫派的成員。初來乍到,有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趙無極大半花在學法語,參觀美術館、逛畫廊,聽音樂會,鮮少動筆畫畫,只零星地畫了一些素描及版畫。後來則經常出入常玉、龎薰琹、吳大羽前輩學習過的大茅屋美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 Chaumière),結識許多畫家同好,不少畫家後來都成了當代藝術大師,包括哈同(Hans Hartung)、史塔耶爾(Nicolas de Staël)、蘇拉吉(Pierre Soulages)、薇拉.達.西爾瓦(Vieira de Silva)、法蘭西斯(Sam Francis)等。抵達巴黎後的第二年,趙無極的畫受到巴黎克茲畫廊(Galerie Creuze)的青睞,得以舉辦個展,立即獲得成功,聲名漸漸打開。

在歐洲探索繪畫道路之初,趙無極認真地研究西洋大師們的作品,心中暗自決定要揚棄擅長的水墨畫,不想為人譏諷為取巧,陷入狹隘的所謂「中國趣味」。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他製作了一批石版畫,因考量到經濟的因素,使用極少的顏色,添入大量的水分,原以為結果應是失敗,沒有想到作品完成後,水墨渲染般的中國情意躍然紙上,意外得到大詩人亨利‧米修的激賞。他為這些畫作配上詩文,印行出版,得到廣大的喜愛。

不是風景而是自然

趙無極抵達法國後的創作多以具象風景或人物圖畫為主,萬萬沒想到,起初刻意逃避的「中國趣味」,竟意外成為他在歐洲藝壇起步的重要踏板。亨利‧米修曾指出趙無極的畫不是「風景」,而是「自然」,他的講評相當契合藝術家自身的心境。於是透過米修的引薦,趙無極很快融入風雲際會的巴黎藝文圈,逐漸走向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之路。

「抽象表現主義」,一種通過非具象的形式表達感情和想法的藝術,又稱為「非具象」, 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的一支藝術主流 ,其觀念在於透過形式和色彩的使用,純粹表達藝術家自我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康丁斯基以降,抽象藝術成為二十世紀中葉一個重大的美術現象;而表現主義起源自塞尚、梵谷的繪畫,此時更因戰爭的衝擊而重新崛起,兩股藝術匯聚成一風靡紐約的潮流,成員間彼此的風格儘管分歧,但仍然各領風騷。在這股潮流之下有兩派群體,一是「行動繪畫」,如帕洛克、德庫寧、克萊因、賈斯東等人;另一類是「色域繪畫」,以羅斯科、諾拉德、馬哲威爾等為代表。而戰後歐洲藝術同時也受到美國藝術的啟發,幾乎同時在歐陸開創出「非形象」的藝術潮流,代表人物包括哈同、施奈德、蘇拉吉等人。而趙無極就是這股藝術潮流中的一員,有抒情抽象畫家的美稱。

趙無極從保羅.克利(Paul Klee)的小畫裡發現蘊藏著無比豐富的詩意空間,克利的藝術一直有東方的影響。透過克利的提示,1951-1952年間,趙無極找回壁畫、建築等古老符號、線條所潛藏的神秘魅力,以二度空間的線條來表現色彩。而後,趙無極也從線條、符號的結構,過渡到中國的甲骨文字的探索。甲骨文字的象形文,乃是以圖畫符號作為書寫的系統,其造型的原則本是取材自大自然,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甲骨文字與繪畫造形原理形成饒富意趣的連結。起初,趙無極先在畫中勾勒一些有具體形體的花草樹石等,後來漸漸轉向宇宙間的火水風土等看不見的自然現象,個人風格越顯強烈。1954年前後,於是成為趙無極轉向抽象繪畫至為關鍵的轉型階段,他從敘事性、情節性的描寫,過渡至抒發物象之外純粹的象徵意義。「甲骨文時期」使趙無極逐漸擺脫具象,轉為抽象藝術,其東方的轉向予人深刻的印象。

甲骨文時期

1954年趙無極漸漸拋開具象繪畫,從過去克利的影響中掙脫開來,他認為「繪畫應讓人以另外一種眼光看事物,以繪畫的觀點看事物」,所以他努力地「創造一種不受題材限制的語言」。終於,趙無極回溯文化的傳承,從中國甲骨文字的靈感找到通往抽象繪畫世界的道路,真正屬於趙無極個人藝術的面格,至此終於產生。趙無極說:「符號成了形體,背景形成空間,因為一再重畫、毀棄、再重新來過,在我心裡的東西好像開始浮現出來了。」

法國藝評家儒瓦在1955年巴黎的《藝術》雜誌上評論趙無極此時的繪畫特色:「趙無極的作品清楚地顯示出中國人的宇宙觀:朦朧和深遠反映著靜觀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靜觀的對象,這已經是一種當今現代全球性的視覺觀點。」顯示趙無極繪畫中的當代性及藝術內涵。

中國自古以來的宇宙觀相信天人合一,形氣相感而能化生萬物,因此人與自然乃是和諧為一體的。北宋畫家郭熙的《早春圖》即傳達出中國人的宇宙觀:S形的山體為畫面主軸,經營出不斷迴旋、氣脈相通、虛實相生的空間,雅好文藝的乾隆皇帝以詩詞讚譽《早春圖》中山石草木間空氣的流動感:「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閑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巴黎龐畢度中心收藏有一幅趙無極1954年起名為《風》的油畫,法國政府於1985年向藝術家購入此畫,藉以研究其抽象藝術之演進。作品《風》淋漓表現樹葉飄揚的意象,迴旋、氣脈、虛實相生的空間,呼應了北宋畫家郭熙所詮釋的山水空間。

《爭榮競秀》展現生命韌性

趙無極曾在自傳裡思考︰「要看的是空間,空間的伸展、扭轉,我常在心裡揣摩的是︰如何畫風?怎樣表現空白?表現光的明朗、純淨?」多年間歷經西方美學的洗禮,然而自小熟悉的東方傳統繪畫知識,仍不時召喚,此時他只能任由繪畫的興趣帶領著他。以中國的哲學觀詮釋風土水火等自然現象,探索抽象畫的無窮宇宙,甲骨文時期作品尤其顯得獨特玄奇。

若對照巴黎龐畢度中心藏品《風》,用以表現樹葉的飄揚輕盈,同為龐畢度中心的同期代表作《火災》(Incendie),則是表現「火」的灼灼熱切的意象。國家博物館對趙無極甲骨文時期作品情有獨鍾,可想見其稀有難得。另一幅繪於1954年紅黑色調、張力十足的油畫《爭榮競秀》,則可視為畫家展現「土」的能量之作,符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禪學精神,追尋太極的真義。

凡草木樹石萬物皆受大地乾坤的滋養與負載,土地的蘊藏何其浩大深厚,孕育無數的生機。在作品《爭榮競秀》裡,趙無極完美地展現自然界「土」的豐富意象。畫背上有藝術家親筆題寫的法文標題「Plantes tortillées」,字面意思為「扭曲的植物」。植物何以扭曲?畫家所欲展現的是即使面臨環境的困境,也要頑強對抗,無懼地向上生長,象徵生命的韌性。

趙無極生前熱愛大自然,每回在外見到綠色的花草樹木,總讓他心情大好,有時還會向家人開玩笑說道:「這花好看,是不是可以偷一朵?」而在巴黎每天清晨早餐時,總是一邊啜茶,一邊細心呵護屋裡的橘樹、蘭花盆景。回想起當年在故鄉時,與自然共處也是他每日生活的部份。1930年代時他在上海的家,房子很大,有清泉、魚池,精緻的花園及大片的草坪,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他曾在自傳裡寫道:「園藝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雅事,它讓我想起父親。」

少年時在上海的家中作畫時,父親趙漢生會站在一旁觀看,有時要他陪同蒔花剪草。父親是個性溫暖的人,當14歲的趙無極決定放棄在銀行服務的機會,立志作為一位畫家時,投入藝術的創作時,獲得父親全然的支持。崇尚道家思想的家風,以及積極開明的父愛,皆是心靈原鄉的滋養沃土,激勵他一生的藝術拓展。這位開明大器的父親將兩位愛子送出國深造,一位去美國,一位到法國,對於過往歷史飽受異族壓迫的中國,離家的孩子就是叛徒。後來他的父親在文化大革命經歷諸多磨難,1966年離開人世。令人遺憾地,趙無極從1948年之後竟無緣再見到他生命中無可替代的溫暖力量來源。

伴隨著對於故鄉的思念,或文化的依戀,畫家在《爭榮競秀》傳達出東方的情思,也意圖展現自然裡無窮的生命力,盤曲、糾結的植物化為暗黑的符號、線條,在幽微的大地中翻騰、顫動著。溫暖天光在黑色調的大地閃耀,儘管面臨著未知的考驗,在黑夜襲來,仍賦予其光輝正向的期待。畫布裡張揚、錯綜的符號,如古老而遙遠的謎,有畫家賦予的暗示力量,療癒著他自己,也同時激勵觀者,令人低迴不已。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