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1969

1969年

油彩 画布

194 x 96 cm

签名右下:无极 ZAO

预估价
65,000,000 - 88,000,000
15,477,000 - 20,953,000
1,987,800 - 2,691,200
成交价
90,930,000
22,000,968
2,813,428

羅芙奧台北2006秋季拍卖会

060

赵无极 (华裔法籍, 1920 - 2013)

5.12.1969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览:


法兰西画廊,巴黎,1970

阿尔居里亚尔画廊,巴黎,1985

法拉克画廊,巴黎,1992

“抽象·现代·美感”,新光三越百货,台北,1993

图录:


尚·雷马利,《赵无极》,昨日与今日出版社,巴黎,1978,黑白图版,编号411,页335

尚·雷马利,《赵无极》,艺术圈出版社,巴黎,1986,黑白图版,编号 411,页335

皮耶·戴,《赵无极:1935-1993作品》,意得与卡兰德.伯恩,1994,彩色图版,页117

《抽象·现代·美感》,财团法人侯政延文教公益基金会、新光三越,台北,1993,彩色图版

萧琼瑞,《中国巨匠美术周刊:赵无极》,锦绣出版社,台北,1996,彩色图版,页18

杰哈·德·康坦兹与伊夫·波纳菲合著,《赵无极》,拉迪佛罗斯/安利哥·纳瓦哈,巴黎,1998,彩色图版,页152

赏析:

诗人叶维廉认为:赵无极是第一位将中国的画境、意境、时空意念,以及西方探索时空意念融合为一,完整丰富呈现的画家。因着他的成功,带动中国后来者走向抽象艺术、发掘抽象艺术。在抽象绘画领域上,他是一位先行者。(参阅叶维廉,《反虚入浑,积健为雄──与赵无极谈他的抽象画》,《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中国现代画的生成》,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初版,1996年2月再版,页13) 的确,历年来赵无极的艺术评论多为诗人所作,曾习音乐六年的赵无极,在其绘画中带有一定的音乐性,接近诗的境界。赵无极一生中最重要的知音也是一位诗人,他是推崇中国文化的亨利·米修 (1899-1984)。米修和赵无极相识于1949年,两人情谊达35年。米修曾指出赵无极的画不是"风景",而是"自然",他的评画契合艺术家的心境。幸而透过米修的引介,赵无极很快融入风云际会的巴黎艺文圈,进而与战后纽约画派成员同步发展。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为"非具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一支艺术主流,他们的观念在于透过形式和色彩的使用,纯粹表达艺术家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康丁斯基以降,抽象艺术成为二十世纪中叶一个重大的美术现象,而表现主义起源自塞尚、梵谷的绘画,此时更因战争的冲击而重新崛起,两股艺术汇聚成一风靡纽约的潮流,成员间彼此风格尽管分歧,但仍各领风骚。在这股潮流之下有两派群体,一是"行动绘画",如帕洛克、德库宁、克莱因、贾斯东等人;另一类是"色域绘画",以罗斯科、诺拉德、马哲威尔等为代表。而战后欧洲艺术同时也受到美国艺术的启发,几乎同时在欧陆开创出"非形象"的艺术潮流,代表人物包括哈同、施奈德、苏拉吉等人。而赵无极就是这股艺术潮流中的一员,有抒情抽象画家的美称。

多数的艺术评论家认为,赵无极在1960年代的抽象画发展到高峰,知名度达到前所未有的佳境。而赵无极也曾在自传里提及,从他一到法国之后即开始努力不懈于绘画创作,回顾1960至1970的十年中,他终于看到了具体的成果。赵无极对1960年代的作品感到满意,认为这是他的作品走向全面成熟的阶段,而国际间也对此时的风格给予好评。

此幅作品 《5.12.1969》完成于1969年的春末夏初,正是巴黎天气最宜人的时节之一。对赵无极而言,1969年是光芒四射的一年,3 月天皮耶·史奈德在法国电视台的"视野"系列节目编导了一部关于赵无极的影片,藉由访问赵无极,谈他的作品里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交汇。在同系列节目中,赵无极还受邀评述巴黎现代美术馆的哈同展览,以及杜布菲的作品,显见当时他在法国艺坛的份量。

1969年对赵无极而言同时也是旅行的一年,世界各地邀请的展览不断,首先则是日本东京国立近现代美术馆的"当代艺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展览,瑞士格斯达皇宫饭店的"当代艺术展",法国梅格基金会的"画家与版画家联展",以及伦敦皇家学院的"1900年以来的法国画家"展览。他的第二次油画大型回顾展于1969年夏天盛大展开,于加拿大蒙特娄特利尔当代美术馆与魁北克博物馆巡回展出。

画家透过旅行的心境转换,而激发出新的灵思。赵无极自言也喜欢旅行,但是并不画眼前所见,他说譬如他到太湖去,觉得很舒畅,而帮助他作画。中外经典山水画家莫不是受自然山林美景所启发,早年影响赵无极最深的塞尚,也是从凝视圣山之后所得到的灵感。对赵无极而言,塞尚处理山与天空色块不连接的情况,完全是中国画的办法,接近宋代的画家范宽(ca.990-1030)和米芾(1051-1107)。这几位中西画家都颇受赵无极的推崇,他认为三个人的空间处理十分接近。因此他有过一句名言:"毕加索教会我们如何去画毕加索,但塞尚教会我如何去凝视我们中国画的本质"。

台湾艺术评论家杜若洲认为:"中国的空间"和"西方的光",可以说是赵无极在艺术上的可观成就之一,不但融合了两大文化潜力的本质,而且揭发了它们的共通性或常性。他在《赵无极的绘画渊源》一文指出:"他(编按:赵无极)在1966年观看罗浮宫西玛波(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派第一位大师)的《圣母与天使图》,除了赞叹备至,誉之为"罗浮宫最美的一幅画",更指出,山水画里的云雾画法,正如此画天使头上的光晕,是造成画面特殊空间的要素。他说,这是"极妙的构成"!于焉也可见他对绘画认识的一般,以及中国传统认识对他意义的重大。"赵无极曾自言,"如果说我的整个艺术修养中有无可否认的中国影响,我也必须说明,我的真正人格,随着重新发现中国而晋于成熟。"(参阅袁德星编,《赵无极》,源成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0,页13)

杜若洲认为,赵无极的作品中除了这种"空间",还有一种"光"及其有关的"色彩"。他的光辉耀性极高,而且具有神秘感,彷佛荷兰画家林布兰的;也彷佛大自然在激变中──其如雷雨怒涛等—迸发出来的;他的色彩也常呈现奇丽幻变的景象──中国在14世纪(元代)以后即已失传的色彩,是他有意恢复的一种品质。

无疑地,赵无极《5.12.1969 》作品中空间与光线的运用,出神入化,是其创作历程的精彩代表之作,融合中西艺术的精华,传达出高妙的宇宙观,使观者产生一种圣光沐浴的感受。他将巨大雄浑的伟大传统往前推进一大步,其成就有目共睹。台湾知名的美术史学者萧琼瑞在《中国巨匠美术周刊:赵无极》一书曾介绍过此幅画作,指出此幅1969年的赵无极作品有"一种不断升扬的力量,给人奋发的意志"。

赵无极在自传中也曾经写道:"大幅画布,使我必须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注在其中。我想表现动感,或迂回缠绵,或风驰电掣。我想借着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振颤,使画布跃动起来,我要找到一个放光的中心点。"此幅画作在中心光源的辉映下,有大笔挥洒的波澜壮阔的气象,也揉合细腻、颤动的线条,笔触里隐含中国隶书与狂草的动势,聚散之间富含中国山水的妙趣,虽是采取抽象的形式,但东方的哲思流露无疑,由此来看,赵无极成功创造了绘画视觉的新境界,心灵得以遨游其中,充满想象的浩瀚宇宙。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