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1969

1969年

油彩 畫布

194 x 96 cm

簽名右下:無極 ZAO

預估價
65,000,000 - 88,000,000
15,477,000 - 20,953,000
1,987,800 - 2,691,200
成交價
90,930,000
22,000,968
2,813,428

羅芙奧台北2006秋季拍賣會

060

趙無極 (華裔法籍, 1920 - 2013)

5.12.1969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覽:


法蘭西畫廊,巴黎,1970

阿爾居裡亞爾畫廊,巴黎,1985

法拉克畫廊,巴黎,1992

“抽象·現代·美感”,新光三越百貨,台北,1993

圖錄:


尚·雷馬利,《趙無極》,昨日與今日出版社,巴黎,1978,黑白圖版,編號411,頁335

尚·雷馬利,《趙無極》,藝術圈出版社,巴黎,1986,黑白圖版,編號 411,頁335

皮耶·戴,《趙無極:1935-1993作品》,意得與卡蘭德.伯恩,1994,彩色圖版,頁117

《抽象·現代·美感》,財團法人侯政延文教公益基金會、新光三越,台北,1993,彩色圖版

蕭瓊瑞,《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趙無極》,錦繡出版社,台北,1996,彩色圖版,頁18

傑哈·德·康坦茲與伊夫·波納菲合著,《趙無極》,拉迪佛羅斯/安利哥·納瓦哈,巴黎,1998,彩色圖版,頁152

賞析:

詩人葉維廉認為:趙無極是第一位將中國的畫境、意境、時空意念,以及西方探索時空意念融合為一,完整豐富呈現的畫家。因著他的成功,帶動中國後來者走向抽象藝術、發掘抽象藝術。在抽象繪畫領域上,他是一位先行者。(參閱葉維廉,〈反虛入渾,積健為雄──與趙無極談他的抽象畫〉,《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初版,1996年2月再版,頁13) 的確,歷年來趙無極的藝術評論多為詩人所作,曾習音樂六年的趙無極,在其繪畫中帶有一定的音樂性,接近詩的境界。趙無極一生中最重要的知音也是一位詩人,他是推崇中國文化的亨利.米修(1899──1984)。米修和趙無極相識於1949年,兩人情誼達35年。米修曾指出趙無極的畫不是「風景」,而是「自然」,他的評畫契合藝術家的心境。幸而透過米修的引介,趙無極很快融入風雲際會的巴黎藝文圈,進而與戰後紐約畫派成員同步發展。

「抽象表現主義」,又稱「非具象」, 為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的一支藝術主流 ,他們的觀念在於透過形式和色彩的使用,純粹表達藝術家自我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康丁斯基以降,抽象藝術成為二十世紀中葉一個重大的美術現象,而表現主義起源自塞尚、梵谷的繪畫,此時更因戰爭的衝擊而重新崛起,兩股藝術匯聚成一風靡紐約的潮流,成員間彼此風格儘管分歧,但仍然各領風騷。在這股潮流之下有兩派群體,一是「行動繪畫」,如帕洛克、德庫寧、克萊因、賈斯東等人;另一類是「色域繪畫」,以羅斯科、諾拉德、馬哲威爾等為代表。而戰後歐洲藝術同時也受到美國藝術的啟發,幾乎同時在歐陸開創出「非形象」的藝術潮流,代表人物包括哈同、施奈德、蘇拉吉等人。而趙無極就是這股藝術潮流中的一員,有抒情抽象畫家的美稱。

多數的藝術評論家認為,趙無極在1960年代的抽象畫發展到高峰,知名度達到前所未有的佳境。而趙無極也曾在自傳裡提及,從他一到法國之後即開始努力不懈於繪畫創作,回顧1960 至1970 的十年中,他終於看到具體的成果。趙無極對1960年代的作品感到滿意,認為這是他的作品走向全面成熟的階段,而國際間也對此時的風格給予好評。

此幅作品《5.12.1969》完成於1969 年的春末夏初 ,正是巴黎天氣最宜人的時節之一 。對趙無極而言,1969年是光芒四射的一年,3 月天皮耶.史奈德在法國電視台的「視野」系列節目編導了一部關於趙無極的影片,藉由訪問趙無極,談他的作品裡中國藝術與歐洲藝術的交匯。在同系列節目中,趙無極還受邀評述巴黎現代美術館的哈同展覽,以及杜布菲的作品,顯見當時他在法國藝壇的份量。

1969年對趙無極而言同時也是旅行的一年 ,世界各地邀請的展覽不斷 ,首先是日本東京國立近現代美術館的「當代藝術:東方與西方的對話」展覽,瑞士格斯達皇宮飯店的「當代藝術展」,法國梅格基金會的「畫家與版畫家聯展」,以及倫敦皇家學院的「1900年以來的法國畫家」展覽。他的第二次油畫大型回顧展於1969年夏天盛大展開,於加拿大蒙特婁特利爾當代美術館與魁北克博物館巡迴展出。

畫家透過旅行的心境轉換,而激發出新的靈思。趙無極自言也喜歡旅行,但是並不畫眼前所見,他說譬如他到太湖去,覺得很舒暢,而幫助他作畫。中外經典山水畫家莫不是受自然山林美景所啟發,早年影響趙無極最深的塞尚,也是從凝視聖山之後所得到的靈感。對趙無極而言,塞尚處理山與天空色塊不連接的情況,完全是中國畫的辦法,接近宋代的畫家范寬(ca.990──1030)和米芾(1051──1107)。這幾位中西畫家都頗受趙無極的推崇,他認為三個人的空間處理十分接近。因此他有過一句名言:「畢卡索教會我們如何去畫畢卡索,但塞尚教會我如何去凝視我們中國畫的本質」。

台灣藝術評論家杜若洲認為:「中國的空間」和「西方的光」,可以說是趙無極在藝術上的可觀成就之一,不但融合了兩大文化潛力的本質,而且揭發了它們的共通性或常性。他在〈趙無極的繪畫淵源〉一文指出:「他(編按:趙無極)在1966年觀看羅浮宮西瑪波(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派第一位大師)的《聖母與天使圖》,除了讚嘆備至,譽之為『羅浮宮最美的一幅畫』,更指出,山水畫裡的雲霧畫法,正如此畫天使頭上的光暈,是造成畫面特殊空間的要素。他說,這是『極妙的構成!』於焉也可見他對繪畫認識的一般,以及中國傳統認識對他意義的重大。」趙無極曾自言,「如果說我的整個藝術修養中有無可否認的中國影響,我也必須說明,我的真正人格,隨著重新發現中國而晉於成熟。」(參閱袁德星編,《趙無極》,源成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0,頁13)

杜若洲認為,趙無極的作品中除了這種「空間」,還有一種「光」及其有關的「色彩」。他的光輝耀性極高,而且具有神秘感,彷彿荷蘭畫家林布蘭的;也彷彿大自然在激變中─其如雷雨怒濤等—迸發出來的;他的色彩也常呈現奇麗幻變的「景象」─中國在14世紀(元代)以後即已失傳的色彩,是他有意恢復的一種品質。

無疑地,趙無極《5.12.1969 》作品中空間與光線的運用,出神入化,是其創作歷程的精彩代表之作,融合中西藝術的精華,傳達出高妙的宇宙觀,使觀者產生一種聖光沐浴的感受。他將巨大雄渾的偉大傳統往前推進一大步,其成就有目共睹。台灣知名的美術史學者蕭瓊瑞在《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趙無極》一書曾介紹過此幅畫作,指出此幅1969年的趙無極作品有「一種不斷升揚的力量,給人奮發的意志」。

趙無極在自傳中也曾寫道:「大幅畫布,使我必須與空間搏鬥 ,不但要填滿它 ,還要給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注在其中。我想表現動感,或迂迴纏綿,或風馳電掣。我想藉著對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振顫,使畫布躍動起來,我要找到一個放光的中心點。」此幅畫作在中心光源的輝映下,有大筆揮灑的波瀾壯闊的氣象,也揉合細膩、顫動的線條,筆觸裡隱含中國隸書與狂草的動勢,聚散之間富含中國山水的妙趣,雖是採取抽象的形式,但東方的哲思流露無疑,由此來看,趙無極成功創造了繪畫視覺的新境界,心靈得以遨遊其中,充滿想像的浩瀚宇宙。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