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

1979年

油彩 画布

55 x 46 cm

签名右下:荼 79.4

预估价
1,800,000 - 2,500,000
52,200 - 72,500
成交价
2,415,000
71,520

羅芙奧台北2003秋季拍卖会

032

吴冠中 (中国, 1919 - 2010)

鲁迅故乡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附吴冠中亲笔签名之作品保证书

赏析: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1919年生。他是南方人,尤其钟爱江南水乡的风景。1978年鲁迅博物馆邀请吴冠中为鲁迅的故乡作画,他崇敬鲁迅,也由于怀乡之情,因为绍兴和故乡宜兴竟然如此相仿,因此特地南下浙江绍兴写生,完成《鲁迅故乡》巨幅油画,自此鲁迅博物馆永久典藏。吴冠中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到绍兴写生,在此之前他已经专程去过绍兴作画两次,一次是1956年,当时曾住在鲁迅故居的厢房内;另外一次就是1977年了,他背着画箱跑遍绍兴内的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无不吸引着他。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他的文学、思想、木刻版画,在大陆的艺文界享有极高的荣誉。他曾经在1919年回到暌违多时的故乡,写下《故乡》名作。在鲁迅的《故乡》中,描述了他离乡二十年,相距两千里之后,对于江南农村到处一样的白墙黑瓦、竹林感到陌生,或许是心境的转折,内心感到无比的惆怅吧。后人在他的家乡故居建立纪念馆,绍兴也兴起鲁迅研究的热潮。

吴冠中曾在《长江三峡与鲁迅故乡──创作回忆》一文谈及当年描绘鲁迅故乡风景的过程,多次选景写生之后,才决定如何描写这个抒情的江南风光。他说:"那小桥流水的江南河网地带,风光多抒情气氛,村前村后、桥南桥北、杨柳桃花处处留人,玲珑的小景多,但不易构成较大幅整体感强的画面。我又不喜欢任人漫步的园林式画面。是散文诗与独幕剧的矛盾。有别于散文之美,画面不宜散,忌缺乏突出的形象──即担负占领画面空间的形象主角。就要求形象的起伏与跌宕而言,独幅画接近紧凑而高潮陡起的独幕剧。小桥没有多高,人家鳞次栉比,都展现在高低差异不大的视平线,罗列岂是构图!我爬上绍兴几个小小的山头,更上一层楼来穷千里目,视野扩大了,气势开阔了,但鸟瞰又何尝是构图的依赖!平面分割中的平均状态必然使画面松散 ,故须选人家密集的大块造型作为画面的构成主体 ,然后,绿水人家绕,河网穿其间,绕其周,于是有了块面,有了脉络,似乎略具雏型了!从山头俯视绍兴城,黑、白、灰色块构成动人的斑驳画面感。细观察,近处房屋只见顶,都是黑块,远处才见墙面的白块。然而我须请明亮的白块群镇坐画面中央主要部位,因之反其道而行之,前景房屋多见墙面,远处倒多是黑压压的房顶,主要是为了画面黑白构成的效果。而且,那些白墙群也不是俯视时的朦胧印象。而基本上是接近平视才能看到的状貌,取其状貌,忘了自己的地位!缘此,这一貌似俯瞰的蓝图中 ,主要形象角色是从城里各处写生得来,有绍兴中学的树丛,有西廊的老桥 ,那河道、河岸上的细柳、河里的船,是从东湖引进的。..."

此次拍品《鲁迅故乡》,可说是吴冠中为鲁迅博物馆量身定做大幅巨制前的写生工作,成为"突出形象──担负占领画面空间的形象主角",绍兴中学的树丛为此画的前景主题,背景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民居。画家登上山头俯视绍兴城,将眼中所见,经过巧心的构思,完成一出高潮迭起的独幕剧。

参考书目:

吴冠中着,陈瑞献编,'长江三峡与鲁迅故乡──创作回忆',《要艺术不要命》,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0年5月初版,1997年5月再版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人民美术出版社与锦绣文化事业,台北,1996年6月初版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