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邊

1980年

水彩 紙本

46 x 35 cm

簽名右下:席德進
鈐印右下:席

預估價
160,000 - 180,000
38,100 - 42,900
4,900 - 5,500
成交價
708,000
167,415
21,438

羅芙奧台北2007春季拍賣會

076

席德進 (台灣, 1923 - 1981)

淡水河邊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現有收藏者1980年直接得自藝術家本人

圖錄:


《中外畫報》,第291期,1980,彩色圖版,封面

賞析:

席德進的藝術

席德進說:「在水彩畫上,把色彩支配得乾淨、漂亮並不算成功,色彩在畫上必須具有真實性、誇大色彩,致於脫離了真實感,便成為裝置的,或接近廣告畫。」

席德進在色彩運用上多是以沉著的色調做基底,並且他對色料的性質及延展性已達到可將水墨畫的優勢和水彩畫同質性的部分拿來交迭應用,而達到更加完滿之程度。其作品之中,主色調常為墨綠、墨藍,而在他玩味過後的顏色總帶有一種清爽的鄉愁。而席德進創作生涯當中,水墨畫部份曾經沉潛了一段日子,到了民國六十年代之後,他的水墨作品才陸續地出現,但停滯的期間並不是一種浪費,如之前提到的,他已探索過及消化了所有色彩運用的竅門,又再和水彩畫的那種「溼中溼」的觸感相結合。對國畫演繹上有非常現代性的貢獻。

席德進相當重視「不自我重覆」,這在東方的畫壇上是相當西方的理念。事實上,曾經於歐洲生活四年的經歷,對其藝術生涯的繼續方式與方向是一大關鍵,跟西方藝術精神與代思想的直接接觸,有趣的是,這樣的經驗反而將他帶領到台灣鄉土性主題的創作;而旅歐期間創作的重心即是線條上的精鍊及拿捏,可從於那期間所創作的素描驗證。而不自我重覆如他本人所說:「創新的意志從初學起就要培養,人家作過的,我不必作,不僅不重覆別人,也不重覆自己,生命若是重覆,就是浪費生命...寧可做一個革命性的畫家而失敗,也不要做一個名利雙收的尾巴......,人是富創造力的個體,所以他本身要比任何學派和制度都重要,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對於一向重視群體的中國人而言,的確是相當具有突破性的想法,席德進個人的強烈個性,為其藝術創作譜出革命性的色彩。為了追求觀念的突破,藝術家以其自身做實驗,不斷追求創新,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精神。畫我們最熟悉的、最熱愛的 ,畫別人不敢畫的 ,我們不是畫一幅美好的畫就好了,我們要畫一種開路畫。」席德進從不捨近求遠而實在的態度令人動容,他的許多畫作紀錄了台灣土地的美好實在,或是說「曾經」過的美好實在,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洋,時間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最好的藝術總是描述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席德進於此作了最佳示範。

席德進出生於相當優渥的環境,也十分受父母之疼愛,而其母親雖只是一位勤勞刻苦、手藝靈活的家庭主婦,也沒受過什麼教育,卻極有藝術天份,像是山水花鳥樣式的刺繡 ,由於生動又亮麗 ,總博取街坊鄰居的好評,看在席德進的眼裡,也激發他自己動手畫畫之欲望;初中畢業後 ,自修了約半年 ,考進了成都技藝專科學校,但在這學習的是應用美術,不甚符合想追求純粹藝術的初衷,而教導他素描的龎薰琹老師又介紹給他像是馬蒂斯、畢卡索等西方有革命性貢獻的畫家,而之後龐老師的離校令其無法於此得到滿足,便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窗辦理退學,準備追隨老師到因抗戰搬遷到重慶的國立藝專就讀;國立藝專的藝術空氣濃厚且自由,師生間常彼此交流,相處融洽,大夥對於藝術都有著獻身般之熱忱,同學們也常共同組織畫會,互相觀摩習作,學習及向上風氣旺盛,而席德進便是在這樣的風氣下展開個人藝術的奠基階段,同時,他也注意到班上好幾位同學都在看詩歌、戲劇方面的書籍,因而激發出他的興趣,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對《約翰.克利斯多夫》更是愛不釋手。漸漸地,席德進從一簡樸的鄉下孩子蛻變為前衛的文藝青年。

1945年,席德進選了林風眠為他的西畫老師,林風眠相當尊重學生的性格,觀察出學生的特色後,教導他們在屬於自己的風格繼續前進,所以不會有在同一老師下出來的學生都擁有同一模式的問題,就如席德進本人說的:「若不是在林老師兩年的教導之下,開啟了我走進藝術堂奧的正確道路,今天可能我的藝術又是另一個樣子,像一般平庸的畫家,永遠找不到自己的風格。」

1946年抗戰勝利後,學校由重慶遷回杭州,藝專位在西子湖畔孤山腳下,此學校培育出那麼多出色的畫家像是朱德群、吳冠中及趙無極等人,因素除了開放的校風,不外乎是西湖的自然秀麗風景,自古詩人都鍾情的地方,無論是蘇東坡或是白居易。

席德進在林風眠的耳濡目染之下 ,常獨自一人在紙上勾勒著男男女女,頭像、胸像、半身像及全身像 ,不間歇地描繪著,滿心希望像老師一般功力穩健,任何的線或形都是穩扎穩打。這樣充滿傻勁的努力獲得該有的成果,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一絲線條上的猶豫。

1948年席德進隨著青年軍師二零七師來到台灣,剛來此的他居住於台南,便即刻被遍布台南的鳳凰木花豔紅的色彩震撼住,台灣南部清晰的風光及質樸的農家令其驚覺到,學生時代的他,從未好好地體會大地與自然的一切;後來透過藝專同學吳學讓的引荐,他來到嘉義中學擔任美術老師,於是他常跟著學生一起畫椰子樹及寫生,而這些可愛的孩子給尚年輕的老師開啟無限靈感和信心,常一教完課,步入原野、山間及海岸,反覆欣賞觸及的事物,情緒來了就動手畫,隨著時間過去,他對台灣這海島型氣候的千樣風貌的景色,愈加熟諳。

席德進的畫風也經歷過不同時期,從歐普藝術、普普藝術,甚至是硬邊藝術的探討,但最後仍在1969年停止,同時以寫實風格畫出《群牛》,有一種庫爾貝的精神,在此般主題下,畫面上無需擔心東西融合,更無流行的制約,完全鄉土,而這樣的抉擇是在嘗試多樣風格的果實,他不斷地遊走台灣窮鄉僻壤的角落,無論是曬黑的鄉下人、曬紅的古厝或是越曬越斑駁的古甕,都是他挖掘的對象,為的是紀錄它們存在的證據,而這些題材似乎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不只是被畫家擺步,這是因為他對它們有著真實的尊重。在觀看這些題材同時,我們也被其觀察著。

另一件必須提及的事是,也是從1969年起,他開始練習中國書法,他習於用線來表現物體,而不在光影上計較,到了台北之後,看到畢費剛毅的黑色線條,促使他1957年後的作品,線條更加耿直,他體會到在畫水彩畫時,用線條方面,書法有絕妙的幫助,因而,其畫產生出新風貌。

這次春拍的九件作品,分別是六件水彩、一件彩墨作品和一素描書法合併的項目,相信對愛好繪畫者是一次感官及心靈的盛宴,也一道閱覽席氏用心力經營的藝術人生。更可細細去感受收藏家和畫家本人難能可貴的交情,收藏家對畫家的作品自幼開始有極深的興趣及研究,1974 年於一場個展結識畫家本人 ,進而展開深厚的友誼,席德進晚年罹癌住院期間,收藏家更是細心照料的少數好友之一。去年秋拍時,席德進畫作造成的轟動足以證明其於藝術及市場上的價值,而今年的春拍之作再一次提供大家親近其人其風的機緣。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