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
张大千
泼彩夏山

1975
设色 纸本
91.5 x 208.5 cm

款识:六十四年乙卯夏日环荜庵写爰翁七十有七岁

钤印:六墨大千(朱)、三千大千(朱)、环荜庵(朱)、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预估价

估价待询

成交价
103,360,000
3,443,038
26,916,667

羅芙奧2017秋季拍卖会

687

张大千
泼彩夏山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来源:
台湾藏家收藏

著录:
《张大千作品选集》,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1976 年初版,页89
赏析
由早期的文人画风、敦煌佛教艺术、至1960年后拓展的泼墨风格,张大千临摹名作,以敏锐的时代触觉、积累的生活经验、以精纯熟练的笔法,找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并有所拓展,令张大千的艺术画风不断开创出个人和艺术界的新领域,而此作品则展现了张大千晚年将要回台前的结晶。

张大千毕生深度探索传统画派风格,以深厚的中国画基础和细腻的观察,从敦煌画作表现出其鲜艳的色彩,再于泼墨画融合古今中西特征,体现艺术的精髓。泼墨山水画色彩丰富,可说是敦煌佛教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艺术的新局面,自唐代王洽已有泼墨山水画,以及北宋米芾的「云山」一脉山水画风理念「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被后世称为「米氏云山」。

晚年的张大千曾于1979 年所作的《雨山》上自题:「元章(米芾)衍王洽破墨为落茄,遂开云山一脉,房山方壶踵之,以成定格,明清六百年未有越其藩篱者,良可叹息,予乃创意为此,虽复未能远迈元章,亦当抗手玄宰。」说明了大千于1960年代初出现「泼墨」风格的溯源。1965年,大千欧游归来,将欧陆所见山林风貌的奇光焕彩与钻研敦煌壁画的斑烂重彩融合反刍,开创了大千艺术成就上的最后一波高峰—《泼彩》。

此幅于1975年作于美国加州环荜庵的《泼彩夏山》,即以泼墨与泼彩并用,描绘了夏日山雨欲来,水气氤氲的情景,云雾缭绕,烟岚变幻,苍茫深邃,浑厚清新,充分体现出米芾所言「山水有无穷之趣,尤是烟云雾景为佳」的旨趣。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