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
張大千
潑彩夏山

1975
設色 紙本
91.5 x 208.5 cm

款識:六十四年乙卯夏日環蓽庵寫爰翁七十有七歲

鈐印:六墨大千(朱)、三千大千(朱)、環蓽庵(朱)、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預估價

估價待詢

成交價
103,360,000
3,443,038
26,916,667

羅芙奧2017秋季拍賣會

687

張大千
潑彩夏山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台灣藏家收藏

著錄:
《張大千作品選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76 年初版,頁89
賞析
由早期的文人畫風、敦煌佛教藝術、至1960年後拓展的潑墨風格,張大千臨摹名作,以敏銳的時代觸覺、積累的生活經驗、以精純熟練的筆法,找出自己的藝術風格並有所拓展,令張大千的藝術畫風不斷開創出個人和藝術界的新領域,而此作品則展現了張大千晚年將要回台前的結晶。

張大千畢生深度探索傳統畫派風格,以深厚的中國畫基礎和細膩的觀察,從敦煌畫作表現出其鮮豔的色彩,再於潑墨畫融合古今中西特徵,體現藝術的精髓。潑墨山水畫色彩豐富,可說是敦煌佛教藝術的延伸,也是中國藝術的新局面,自唐代王洽已有潑墨山水畫,以及北宋米芾的「雲山」一脈山水畫風理念「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被後世稱為「米氏雲山」。

晚年的張大千曾於1979 年所作的《雨山》上自題:「元章(米芾)衍王洽破墨為落茄,遂開雲山一脈,房山方壺踵之,以成定格,明清六百年未有越其藩籬者,良可嘆息,予乃創意為此,雖復未能遠邁元章,亦當抗手玄宰。」說明了大千於1960年代初出現「潑墨」風格的溯源。1965年,大千歐遊歸來,將歐陸所見山林風貌的奇光煥彩與鑽研敦煌壁畫的斑爛重彩融合反芻,開創了大千藝術成就上的最後一波高峰—《潑彩》。

此幅於1975年作於美國加州環蓽庵的《潑彩夏山》,即以潑墨與潑彩並用,描繪了夏日山雨欲來,水氣氤氳的情景,雲霧繚繞,煙嵐變幻,蒼茫深邃,渾厚清新,充分體現出米芾所言「山水有無窮之趣,尤是煙雲霧景為佳」的旨趣。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