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
2-3世紀 犍陀羅 彌勒菩薩坐像石雕

H: 49 cm
L: 31 cm
W: 15 cm

預估價
1,600,000 - 2,600,000
50,900 - 82,700
395,000 - 642,000

羅芙奧2016秋季拍賣會

663

2-3世紀 犍陀羅 彌勒菩薩坐像石雕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賞析
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但其後的五百年內,並未出現直接表現佛形象的造像。這是因為,早期部派佛教時期,佛教徒們認為佛陀是大智大覺、完美無缺的聖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無法用任何形象進行無缺的展現。因此,在早期佛教藝術作品中,通常只用佛的足印、蓮花、菩提樹等象徵物表示佛的存在。

隨著佛教大眾部大乘佛教的興起,使得佛教的傳播在下層人民中更為普及,與上部座小乘佛教主要在僧侶階層修行不同,普通的信眾們更需要明確的載體來承載心中的信仰;其次是貴霜王朝所承續的希臘文化崇尚「人神一體」,使得佛陀的形象不再成為禁忌。

公元前326年,犍陀羅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所征服,開闢了西方文明進入南亞的門戶。在孔雀王朝短暫的統一後,公元前190年,它再次被帕特里亞希臘人(大夏)征服,帕特里亞人100多年的統治,成功地使這一地區希臘化。其後雖然來自中亞的塞種人和來自波斯的安息人先後統治這一地區,但出於對先進文化的熱愛,他們都接受了已經扎根於此的希臘化文明。公元前130年前後,發源於中國祁連山的月氏部落為躲避匈奴與大漢的戰火,西遷至帕特里亞,並於公元60年征服犍陀羅,建立了貴霜王朝。月氏人與之前的遊牧部落一樣,很快就適應並喜愛這裡的文化,並且由祆教改信佛教。貴霜盛期的國王迦膩色迦被稱為「阿育王第二」,他崇信佛教,召集了佛教經典的第四次集結,廣建寺廟佛塔,並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創造了以希臘化的寫實風格加上佛教象徵性標誌的犍陀羅風格藝術, 也是佛造像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現,成為了後世所有佛像的始祖。

這尊石雕造像是典型的犍陀羅風格,開臉為阿波羅式的希臘美男子面容、臉型橢圓,五官端正,眉細長而彎,高鼻凹眼,嘴唇薄而緊抿,面露高貴平和的微笑。眉間有凸起或凹下的白毫,上眼簾略下垂,似為俯瞰眾生。頭頂多有隆起的頂髻,規整的波浪形的捲髮, 耳垂較長。身著斜披式菩薩裝,衣紋交疊,層層墜下,有較強的貼身感。菩薩跏趺坐於方台,雙手禪定印下方持一隻淨瓶,這也是彌勒菩薩的標誌。該像尺寸適中,年代久遠,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