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
清乾隆 董诰《御制山庄荷花诗》册

在传统文化里面,荷花是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人们常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质量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乾隆帝每次驻跸承德避暑山庄,都会写荷花诗。“每岁驻跸山庄必有咏荷。”这本《御制山庄荷花诗》的第一首荷花诗作于乾隆六年(1741)。最后一首作于嘉庆二年(1797)。前后五十七年,共写了六十二首。

预估价
11,538,000 - 19,231,000
3,000,000 - 5,000,000
387,100 - 645,200
成交价
32,307,692
8,400,000
1,083,871

罗芙奥香港2013秋季拍卖会

817

清乾隆 董诰《御制山庄荷花诗》册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赏析
乾隆皇帝一生极爱作诗。高宗御制诗全集总计42613首。而900卷《全唐诗》所录唐代2529位诗人的作品,一共才42863首。可见,乾隆诗作之多为有史以来首屈一指。有没有一部乾隆帝亲自挑选的御制诗集能涵盖乾隆六十载为君生涯,而且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还备受喜爱,珍藏于书房的的确有,只有一本!这部诗集不仅在清宫史料中有详实的记载,而且是由当时最有名的大书法家抄写,其实物原件经过两百多年的有序流传,如今就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清董诰书乾隆皇帝《御制山庄荷花诗》。

在传统文化里面,荷花是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人们常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质量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乾隆帝每次驻跸承德避暑山庄,都会写荷花诗。“每岁驻跸山庄必有咏荷。”这本《御制山庄荷花诗》的第一首荷花诗作于乾隆六年(1741)。最后一首作于嘉庆二年(1797)。前后五十七年,共写了六十二首。

对于乾隆帝,咏荷花并非对花鸟鱼虫的应景之作,而是咏志,是咏为君之道,是自勉。嘉庆元年(1796),乾隆帝当太上皇的第一年,他自感“心愿符初”,在“大庭授玺”后“称太上皇帝,幸为千古全人”,在“子皇帝”嘉庆顺利接班之际,这一年,乾隆帝命当时擅长楷书的董诰把这些在避暑山庄咏荷花的诗誊写成册,谓之曰《御制山庄荷花》。这本诗册,乾隆帝明示要“陈之砚左”,就是要放在他书房砚台左边。可见其喜爱程度和重要性。另外,乾隆帝还表示“丙辰归政后,可不必依例题句”,也就是说:嘉庆元年,帝位移交给嘉庆后,乾隆已经决定不再写荷花诗了。可见乾隆帝的荷花诗不是应景之作。而是有重要的政治内涵,是与为君之道息息相关的。嘉庆二年,就在董诰几乎完成这册诗集的誊写时,乾隆帝忍不住又“不可不”作诗“以志千载”。这首“以志千载”的诗就是荷花诗,也是本诗册的最后一首诗。这部诗册是清王朝近三百年歴史中极盛时期的写照;也是盛世皇帝心路历程的写照。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夏宫和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两倍,或八个北京北海公园。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北部,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在承德的演绎,“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的兴衰史,就是清王朝的兴衰史,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统治整个中原大地,承德避暑山庄和大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国家策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董诰(1740-1818)清代书画家。字雅伦,是著名书画家及工部尚书董邦达长子,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浙江富阳人。父子二人皆为乾隆时期朝廷显贵又是艺林名家。乾隆二十九年进士。以善书画,受乾隆帝喜爱,历任内阁学士,最终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军机处中先后四十年。董诰自幼秉承家学,继承并发扬了其父的艺术造诣和才能。 董诰楷书是清代馆阁体中的佼佼者,其墨色厚重,结构秀丽,笔势苍劲,大小字体整齐端庄,书风优雅,法度井然。乾隆帝将自己十分看重的这份诗册交给董诰腾写,说明董诰在乾隆眼中的地位。《楹联丛话》卷十有这样一则记载:“富阳董诰身为太平宰相三十年,两次被画像于紫光阁中,勋名之盛,一时罕有伦比,而身后情况,仍似寒门,唯有两袖清风”。常言道书品即人品。从这部精心制作的《御制山庄荷花诗》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董诰同样是以荷花为志,洁身自好,出尘离染之人。

这部《御制山庄荷花诗》完成后藏于避暑山庄乾隆书案之上,史料记载的具体位置在乾隆御书案的“砚左”。乾隆驾崩后,先皇旧物依例被送入皇宫内库。据民国著名书法家和收藏家张伯英记述,这件御制诗册于“甲子二月出内府,六月得之”。甲子就是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众所周知,1924年,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驻北京的国民军总司令部于11月4日上午10时派部队将1200名紫禁城守城兵士缴械,调驻北苑,听候改编。同日,国民军接替了紫禁城的内城守卫,神武门换上了国民军的岗哨。11月5日,奉冯玉祥之命,北京警卫司令鹿钟麟和警察总监张壁仅率20名精明强干的部属前往紫禁城向溥仪宣布了废除帝号的大总统令,限溥仪交出玉玺,即日迁出紫禁城。而在这一日以前,溥仪一直不遗余力的将他精挑细选的清宫珍宝通过溥杰偷运出宫。从时间上看,这件《御制山庄荷花诗》应该就是这个时段流出内府的。

张伯英(1871-1949),江苏铜山人,清代光绪朝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是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继张伯英之后,这件作品流入德国藏家手中。

在宫廷作品的收藏里面,有详细历史记载的很少,与皇帝本人息息相关的更是凤毛麟角。乾隆帝的四万多首诗中,由他本人晚年亲选,制成后又置于案头,直至临终的应该只有这一部《御制山庄荷花诗》了。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其价值不可估量。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