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专栏
心象风景-赵无极
羅芙奧季刊第25期 2018夏 / 2018-05-18
我可以毫不脸红的说,我画的是一种很浪漫的画,它带给我极大的快乐一种最强的快乐,就是画绘画本身。

“他的油画和石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瓒山水的简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当今画坛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贝聿铭

一九四八年后,由上海到巴黎开始他旅居法国的艺术生涯,受到当时西欧主流画派影响,此时期的赵无极,正处于自我探索的阶段,一九四九至一九五O年间,赵无极的多幅画作已受保罗·克利作品影响。作品“红太阳”,忽略传统透视法,选用色块并置。从画作表层来看,浅蓝色为基底色调,搭配一个鲜艳的火红色太阳,表现出神秘又空灵的意境,大片色块,更加展现出类似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特征,却富有童趣。赵无极除了于一九五一年签下右下角惯用的签名之外,画面中央处则有一九四九年签下的上下颠倒以刻画方式署名,透露出他于创作脉络过程中的思考与摸索,此件作品在红太阳旁边亦有一个垂直式刻画签名,三个签名之作品极具稀少,极其珍贵。画中多处有黑色简笔线条表现桠枝,这是赵无极保有中国水墨画中独特的笔触线条。日为实,月为虚,虚实相生,赵无极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他深受中国传统美学和东方宇宙生命思想的影响。此幅作品既概括了中国艺术的美学特点,以大量的留白底色强调了“虚”的存在,画面中的大面色块从而创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似宇宙万物的轮转,完整体现了老子所认为宇宙万物,草木和谐的关系。

艺术评论家雷马利在赵无极第一本法文版编年目录中,指出196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不断发展,采用对比或和谐的方式,经常表现画面里的韵律、肌理和色调等细微变化的特点:此时比较偏好单色,时而深暗而盈满,晕染的棕色上有黑色刮痕;时而乳白而轻盈,例如银灰色的云雾。其他有的是雪与蓝宝石、慕思和红宝石的华丽和谐。(参阅雷马利,《赵无极》,艺术圈出版社,巴黎,1978, 1986,页40)雷马利所指涉的是赵无极的丰富色阶变化,及多样化的质感。而赵无极的绘画是因为他个人细腻的感知和丰沛的情感,因为它们的确是来自生活中的感触,内心波动自然流露,绘画也常是他低潮时的避风港,他曾说过他的画等于是他的日记,他的生活。



作品《5.11.62》采取艺术家1960年代最典型的海景型横式构图,气势壮阔而生动。画面分割成平行的三部份,上下天地是近乎赭色、古铜色的空间,互为协调,一静一动;中间部份,是明亮的黄、绿色,光芒从画面的中心迸发涌现,黑色的线条穿梭其间,像是奔驰后拖曳的影子,虚实之间形成拉扯、推挤的动力。我们可以发现,赵无极在《5.11.62》作品中空间与光源的完美运用,以及内在的情绪昂扬。

艺术家把对生命追求与情感倾泻在其中,此绘画中所表达的情绪,铿锵有力、充满力度。绘画里的律动,如同大自然里的风动或海波,带给人一种音乐性的感受。在一次诗人叶威廉的对话里,赵无极曾指出绘画应该像音乐一样,必须有休止、寂静才成音乐,不能密密实实都是音。学过六年音乐的赵无极,对于光源、空间的关切留意,以及音乐的抽象性特质,亦起了巧妙的链结。台湾艺术评论家杜若洲曾如此赞誉:“中国的空间”和“西方的光”是赵无极在艺术上的可观成就之一。他不断融合两大文化的潜质,以其现代性的表达语汇,不仅是达到精神上的遨游,更是缔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

思忆东方情

在我成为一名画家的过程中,巴黎肯定对我产生了影响,但我也必须这么说,随着我的艺术特性逐渐成形,我也慢慢地忆起了中国。
一九七二年期间赵无极开始将思念转回中国,这是在自一九四八年离开后,赵无极第一次返回家乡。他开始重新运用中国媒材诠释西方绘画的透视技法,以及摹仿墨水于绢布或纸上所产生的流动、晕染、滴流;墨色多重变化的焦、浓、重、淡、清,以无形蕴有形的效果,充满深湛东方文化之思对他有了新的启发及触动,也让此时期的赵无极走向艺术创作生涯中另一个转折阶段。

此件作品《09.07.73》为赵无极于1973年所创作,用色简淡高雅、强中带柔,大胆却细腻的渲染技法表现出绘画动作一气呵成。此作品的画面呈现一种气韵流动之感、悠远含蓄的空间营造,看得出赵无极尝试以西方的情境结合东方悠远的空间感。此时期,赵无极渐渐地不再追求力重如山、气吞山河的笔触,逐渐地摆脱线条,以色彩流淌、挥洒、交错堆叠等展现画面的和谐与空间流动。好似一种对于生命轮回的感悟,借画笔将生命的体悟发挥淋漓尽致。在1971年重温中国水墨后,相较于过去他避免流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束缚,如今此绘画形式逐渐带给他沉稳自若、安之若素的诠释方式。赵无极1970年代之佳作,颤动的线条依旧,但已不若以往斑驳粗犷、厚重沉甸;与中国水墨交融之作,留白渐阔、苍茫云烟微微显露出的含蓄肌理,此时已预告着下一阶段的风格来临。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