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專欄
東尼.克雷格
游景涵 / 羅芙奧季刊第25期 2018夏 / 2018-05-23
在60、70年代末,我根本對於雕塑藝術沒有興趣,並不想要雕刻、或是複製,讓我真正感興趣的是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材料,這些材料如何影響我,對我而言這才是雕塑的核心。
備受國際重要機構和藏家肯定的重量級英國雕塑家東尼.克雷格1949年生於利物浦,1977年移居德國。1982年參加第七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1988年榮獲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頒發的透納獎,同年代表英國參加第43屆威尼斯雙年展。

享譽國際的雕塑大師也曾於2013年於台灣國立美術館展出為期三個月的個展,其中也包含了本次拍品《麥可馬克》。在克雷格的作品中,不難察覺其雕塑作品多帶有機械器材的形體、且在不規則的多方角度中亦能看見人臉,若有似無的細節就藏在作品當中,好似孩童望向天際中的白雲,尋找可辨識的圖樣那般興奮,作品中的蛛絲馬跡也透露出克雷格過往的經歷,例如早期1970年代的作品就曾使用許多拾得的塑膠製品創作,排列出繽紛的人像,建立自己的藝術語彙,同時,不免引人省思看似歡樂的圖像對於環境帶來何種衝擊。藝術家曾自述:「在1960、1970年代末,我根本對於雕塑藝術沒有興趣,並不想要雕刻、或是複製,讓我真正感興趣的是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材料,這些材料如何影響我,對我而言這才是雕塑的核心。」

對於藝術家而言,人們時常著重在表象或是傾向理解具有功能性的物品,好比一張大理石的桌子在大多數人眼中僅僅是一張「桌子」,但雷格看見的卻是大自然塑形的力量、經過上萬年地層壓力和礦物層層堆疊出的肌理,所造就的一件產物,其表面之下才是他有意探索的雕塑層面。「雕塑是十分不同凡響的東西,與它的實用價值無關,它們並不應該被坐著......它拓展了我們的想像力,媒材本身就是語彙,它即是語言的根基。」自然界中所見到的那些壯麗鐘乳石,不也是歷經些百年才生長一公分、千萬年才形成的奇景嗎?同樣的,如果能再多花一點時間觀察克雷格的作品,你會發現即使是人造的物件,作品卻有如有機體一般,時時刻刻與自然相呼應,雖是靜止卻同時保有流動性,隨著光影改變而延續生命的週期,由其可見於戶外大型不鏽鋼之作,映出周邊景色。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皆可見到克雷格標誌性的作品,除了英國的泰特美術館的三個分館皆有館藏之外,其作品也藏於比利時現代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挪威奧斯陸的國立藝術、建築和設計博物館、蘇菲雅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加拿大國家美術館、韓國大邱美術館等。觀賞克雷格作品之時總能激盪起觀者的多重聯想,這才是其作品耐人尋味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