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天空

2006年

油彩 画布

165 x 250 cm

签名右下:曾梵志 2006. Zeng Fanzhi

预估价
18,000,000 - 26,000,000
4,390,000 - 6,341,000
562,500 - 812,500
成交价
8,850,000
2,043,880
263,864

羅芙奧台北2008秋季拍卖会

291

曾梵志 (中国, 1964 年生)

蓝色天空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览:


《曾梵志的绘画》,香格纳画廊,上海,2006,彩色图版,页29

赏析:

与关注观点以及观念图解的作品不同,曾梵志始终遵循依靠自己的艺术情感方式来表达,他用艺术形象来传达一种思想感情,描绘的艺术形象也是多变的。

1964年曾梵志生于武汉,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为了更好的从事艺术,曾梵志从武汉来到了中国的艺术中心—北京,现为职业艺术家。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1990年湖北美术院美术馆"曾梵志作品展";1992年广州"九十年代中国美术(油画)双年展";1993年香港艺术中心"后89'中国新艺术展";1995年德国汉堡国际前卫文化中心"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西班牙巴塞隆纳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香港汉雅轩画廊"曾梵志:假面";2000年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未来";2001年上海香格纳画廊"面具之后";2002年法国皮尔卡登中心"巴黎—北京";广东美术馆"首届广州三年展";2003年上海美术馆"我、我们";2008年5月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个展"太平有象"等。作品多为瑞士、德国、香港及国内收藏家收藏。

曾梵志小时除了绘画,其他功课都不好,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初中时还被老师赶出过校门。没有戴红领巾、玩航模、看不上小人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把这些童年未曾实现的愿望,统统画了出来,用这些画制作了一个笔记本,亲戚看了说:"你看,你的理想全部实现了,带上了这个,又带上了那个。"童年的遗憾,从他创作角度来说却又成了一件好事情。

迄今为止,曾梵志的艺术创作路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80年代至1994年的"协和医院"系列作品是第一阶段。从94年到90年代末期创作了"面具"系列。只身来到北京的他,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新的环境,北京带给了他更广阔的艺术平台,但也随之带来了很多新问题。《面具》作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面具"系列是对城市人际虚伪和无聊的批判。之后是他的"肖像"系列,其实这个系列贯穿了他创作的各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肖像又各有不同。他现在画肖像作品的状态是在表达对方的同时加进自己的感情,以不同的精神面貌呈现。第四个阶段是乱笔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曾梵志可以更加自由的发挥,作品的尺幅也相对较大,也需要他更加注意对画面的经意和表现。在他的"新风景"创作中,运用了更主观化的构图和色彩诡异的线条,显示出不断超越个人既定风格的努力。

不难看出曾梵志是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位创新的艺术家。无论从上述他的创作经历,还是他自己对艺术的诉求。在一次采访中,曾梵志说:"有的时候,改变真是一种潜意识的,我从来没有宣布过说要改变一下自己。其实我一直是用我自己的思想在画,我的思想不允许我重复过去的东西。"

此幅作品《蓝色天空》创作于2006年,此时的曾梵志对鲜艳色彩的偏好,也转向了对黑白、灰蓝的探讨。长满杂草的山坡,映着深邃而神秘的蓝色天空,凸显了作品中央的白色部分,彷佛告诉我们,天空要渐渐的逝去。蔚蓝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幽蓝,白天将被黑夜取代,此时此刻的时光,此时此刻的天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杂草丛肆意的生长,它们生命旺盛,随着渐凉的微风舞动、延展,即使阳光已经不在,也丝毫不会犹豫,因为它们会等待,坚信明天会到来。整件作品在颜色上有蓝黑之间对天空的延续,铺垫了时间的叙事,也有白色的对比,亦有几根浅灰的草在丛中跳跃,这些都增强了作品的层次。

近看作品细节,是非常典型的曾梵志"乱草"系列作品。艺术家手拿画笔,在巨大的画布上自由流动。笔随着心情、思绪游走,那一刻曾梵志的情感已经汇聚在笔尖,留在画布上。正是由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使得乱草的创作是偶然的,随意的。"我一直在尝试,或画圈,或乱笔,或用有规律地变化的笔法,各种方式都在尝试。没有提前设定好的目标,往往是一个局部的效果提示我,然后会加以扩大"曾梵志说。他追求的也是随意之间产生难以预料、难以控制的偶然,色彩与线条的对比,在绘画的过程中产生;艺术家的情绪、对线条的掌握,也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

批评家黄笃对"我们"系列之后的绘画提出其看法,指出:"曾梵志的绘画核心在于笔触运动,它既否定了叙事性,又否定了绘画语言,但在绘画的节奏上有着自己的逻辑性。"他描述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是先在画面中完成清晰的形象,然后右手夹上两枝油画笔,同时产生运动:食指、中指与拇指之间的笔,掌管着习惯、逻辑的理性经验;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的笔,则恰好是自由的、非逻辑的偶然性效果,产生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角力。对于绘画用笔的用心研究,在中国当代艺术家颇为罕有。

我们能感受到,曾梵志的作品有中西方大师的影响。从初学画阶段,欧洲中世纪古典绘画对他的影响,到后来他又对表现主义的迷恋,至今一些表现手法仍然影响着他。很长时间以来,他对西方艺术很在意,对中国画却不太重视。但近几年来,逐渐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水墨画的意义。在仔细学习理性的西方艺术之后,他也逐渐开始使用中国画中的品味和境界。艺术家
借鉴古代中国画的精髓,通过一种心灵的沟通,对作品产生的综合性的影响。创作时,他时而利用歌剧将他带入场景,时而听小提琴调动自己很细腻的情感。最终在画布上阐释自己在当下的情感。"我的作品创作靠的是瞬间的灵感,不断追求意想不到的美,灵感来的时候我会用小纸片通过草图的形式勾勒出来,然后到画室把它慢慢完善。"曾说。他认为,要尽量让创作过程保持陌生感,才会有惊喜、才会有激动,而不是流水线式地重复,否则很难给观众带来感动。

如今的曾梵志在北京过着悠然的生活。八九点就起床,开车去工作室,晚上十二点睡觉,生活非常规律,接受采访,参加时尚派对、慈善拍卖。但对艺术的热情丝毫未减。对于绘画,曾梵志一直保持用自己百分之百的用心去创作,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绘画是用画面来表达,它依靠色彩和线条,也有对人的关爱,有情感的东西。"我是别无选择,因为我就是喜欢画画"他说:"我的作品只是我擅长的表达方式,是表达我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我的创作道路一开始就这样,到现在还是怎么画快乐就怎么画。"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