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天空

2006年

油彩 畫布

165 x 2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6. Zeng Fanzhi

預估價
18,000,000 - 26,000,000
4,390,000 - 6,341,000
562,500 - 812,500
成交價
8,850,000
2,043,880
263,864

羅芙奧台北2008秋季拍賣會

291

曾梵志 (中國, 1964 年生)

藍色天空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覽:


《曾梵志的繪畫》,香格納畫廊,上海,2006,彩色圖版,頁29

賞析:

與關注觀點以及觀念圖解的作品不同,曾梵志始終遵循依靠自己的藝術情感方式來表達,他用藝術形象來傳達一種思想感情,描繪的藝術形象也是多變的。

1964年曾梵志生於武漢,1991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1993年,為了更好的從事藝術,曾梵志從武漢來到了中國的藝術中心—北京,現為職業藝術家。參加的重要展覽包括:1990年湖北美術院美術館「曾梵志作品展」;1992年廣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油畫)雙年展」;1993年香港藝術中心「後89'中國新藝術展」; 1995年德國漢堡國際前衛文化中心「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中國新藝術」;西班牙巴塞隆納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香港漢雅軒畫廊「曾梵志:假面」;2000年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未來」;2001年上海香格納畫廊「面具之後」;2002年法國皮爾卡登中心「巴黎—北京」;廣東美術館「首屆廣州三年展」;2003年上海美術館「我、我們」;2008年5月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個展「太平有象」等。作品多為瑞士、德國、香港及國內收藏家收藏。

曾梵志小時除了繪畫,其他功課都不好,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初中時還被老師趕出過校門。沒有戴紅領巾、玩航模、看不上小人書......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把這些童年未曾實現的願望,統統畫了出來,用這些畫製作了一個筆記本,親戚看了說:「你看,你的理想全部實現了,帶上了這個,又帶上了那個。」童年的遺憾,從他創作角度來說卻又成了一件好事情。

迄今為止,曾梵志的藝術創作路程主要經歷四個階段:80年代至1994年的「協和醫院」系列作品是第一階段。從94年到90年代末期創作了「面具」系列。隻身來到北京的他,面對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新的環境,北京帶給了他更廣闊的藝術平台,但也隨之帶來了很多新問題。《面具》作品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創作出來。「面具」系列是對城市人際虛偽和無聊的批判。之後是他的「肖像」系列,其實這個系列貫穿了他創作的各個階段,但每個階段的肖像又各有不同。他現在畫肖像作品的狀態是在表達對方的同時加進自己的感情,以不同的精神面貌呈現。第四個階段是亂筆階段,這一階段的作品,曾梵志可以更加自由的發揮,作品的尺幅也相對較大,也需要他更加注意對畫面的經意和表現。在他的「新風景」創作中,運用了更主觀化的構圖和色彩詭異的線條,顯示出不斷超越個人既定風格的努力。

不難看出曾梵志是中國當代藝術中一位創新的藝術家。無論從上述他的創作經歷,還是他自己對藝術的訴求。在一次採訪中,曾梵志說:「有的時候,改變真是一種潛意識的,我從來沒有宣佈過說要改變一下自己。其實我一直是用我自己的思想在畫,我的思想不允許我重複過去的東西。」

此幅作品《藍色天空》創作於2006年,此時的曾梵志對鮮豔色彩的偏好,也轉向了對黑白、灰藍的探討。長滿雜草的山坡,映著深邃而神秘的藍色天空,凸顯了作品中央的白色部分,彷彿告訴我們,天空要漸漸的逝去。蔚藍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幽藍,白天將被黑夜取代,此時此刻的時光,此時此刻的天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雜草叢肆意的生長,它們生命旺盛,隨著漸涼的微風舞動、延展,即使陽光已經不在,也絲毫不會猶豫,因為它們會等待,堅信明天會到來。整件作品在顏色上有藍黑之間對天空的延續,鋪墊了時間的敘事,也有白色的對比,亦有幾根淺灰的草在叢中跳躍,這些都增強了作品的層次。

近看作品細節,是非常典型的曾梵志「亂草」系列作品。藝術家手拿畫筆,在巨大的畫布上自由流動。筆隨著心情、思緒遊走,那一刻曾梵志的情感已經匯聚在筆尖,留在畫布上。正是由於他獨特的繪畫語言,使得亂草的創作是偶然的,隨意的。「我一直在嘗試,或畫圈,或亂筆,或用有規律地變化的筆法,各種方式都在嘗試。沒有提前設定好的目標,往往是一個局部的效果提示我,然後會加以擴大」曾梵志說。他追求的也是隨意之間產生難以預料、難以控制的偶然,色彩與線條的對比,在繪畫的過程中產生;藝術家的情緒、對線條的掌握,也會產生奇蹟般的效果。

批評家黃篤對「我們」系列之後的繪畫提出其看法,指出:「曾梵志的繪畫核心在於筆觸運動,它既否定了敘事性,又否定了繪畫語言,但在繪畫的節奏上有著自己的邏輯性。」他描述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是先在畫面中完成清晰的形象,然後右手夾上兩枝油畫筆,同時產生運動:食指、中指與拇指之間的筆,掌管著習慣、邏輯的理性經驗;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的筆,則恰好是自由的、非邏輯的偶然性效果,產生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角力。對於繪畫用筆的用心研究,在中國當代藝術家頗為罕有。

我們能感受到,曾梵志的作品有中西方大師的影響。從初學畫階段,歐洲中世紀古典繪畫對他的影響,到後來他又對表現主義的迷戀,至今一些表現手法仍然影響著他。很長時間以來,他對西方藝術很在意,對中國畫卻不太重視。但近幾年來,逐漸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水墨畫的意義。在仔細學習理性的西方藝術之後,他也逐漸開始使用中國畫中的品味和境界。藝術家借鑒古代中國畫的精髓,通過一種心靈的溝通,對作品產生的綜合性的影響。創作時,他時而利用歌劇將他帶入場景,時而聽小提琴調動自己很細膩的情感。最終在畫布上闡釋自己在當下的情感。「我的作品創作靠的是瞬間的靈感,不斷追求意想不到的美,靈感來的時候我會用小紙片通過草圖的形式勾勒出來,然後到畫室把它慢慢完善。」曾說。他認為,要儘量讓創作過程保持陌生感,才會有驚喜、才會有激動,而不是流水線式地重複,否則很難給觀眾帶來感動。

如今的曾梵志在北京過著悠然的生活。八九點就起床,開車去工作室,晚上十二點睡覺,生活非常規律,接受採訪,參加時尚派對、慈善拍賣。但對藝術的熱情絲毫未減。對於繪畫,曾梵志一直保持用自己百分之百的用心去創作,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繪畫是用畫面來表達,它依靠色彩和線條,也有對人的關愛,有情感的東西。「我是別無選擇,因為我就是喜歡畫畫」他說:「我的作品只是我擅長的表達方式,是表達我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我的創作道路一開始就這樣,到現在還是怎麼畫快樂就怎麼畫。」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