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拉蒂(憑柱而立的裸女)

1889 - 1921年

銅雕 第二版本

23.5(長) x 16(寬) x 36.8(高) cm

簽名雕刻:A. Rodin / 2è EPREUVE
鑄造廠標識:ALEXIS RUDIER / FONDEUR PARIS內部簽名:M / A. Rodin

預估價
2,000,000 - 3,000,000
7,600,000 - 11,400,000
256,400 - 384,600

羅芙奧香港2012秋季拍賣會

513

奧古斯特.羅丹 (法國, 1840 - 1917)

嘉拉蒂(憑柱而立的裸女)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羅丹美術館,巴黎,法國
莫里斯.弗納耶,巴黎,法國
(1921年5月購自於上述)
M 先生,巴黎,法國
亞歷克斯.里德及列斐伏爾,倫敦,英國
(1958年6月購自於上述)
亞瑟.基汀,芝加哥,美國 (購於1960年代)
私人收藏,美國


約翰.坦科克著,《奧古斯特.羅丹的雕塑》,
費城,1976,頁282-285 (另一鑄件)
安托瓦內特.諾曼德.羅曼著,《 羅丹之青銅/第二冊》,羅丹美術館,巴黎,2007,頁622-623 (另一鑄件)
本作品將刊載於《羅丹雕塑編年目錄全集》,該刊物現正由羅丹委員會籌劃,檔案編號2011-3627B

賞析:
法國藝術家羅丹承繼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傳統,突破既有的美學標準,開啟了二十世紀的前衛創新。羅丹是公認為自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以後最偉大的雕塑家,有「現代雕塑之父」的美譽。羅丹不僅止於表現客觀存在的形式,而是發掘內在心靈的內涵與情感,否定藝術中的功利、實用與目的性,去除神性與儀式感,傳達更多真實世界的人性思考。

1840年羅丹出生於巴黎一個貧窮家庭,十四歲開始學畫,後又學雕塑,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研習裝飾雕刻,擔任當時的知名雕塑家卡里耶貝留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的助手。1875年赴義大利旅遊,受到米開朗基羅藝術的啟發,確定他早期寫實主義的風格。

1876年,羅丹以《青銅時代》(The Age of Bronze)作品初試啼聲,黏土捏塑出宛如真實再現的人體肌肉,傳達自然生動的姿態。此作品在布魯塞爾展出時,引發真人翻鑄的爭議,1878年的《施洗者約翰》(Saint Jean the Baptiste Preaching)也有類似爭議,然而巴黎人已開始注意到這位在布魯塞爾拜師學藝多年的雕塑家,1880年為羅丹贏得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的《地獄門》(The Gate of Hell)群雕委託案。此後成就出《沉思者》(The Thinker)、《吻》(The Kiss)、《卡萊市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等膾炙人口的雕刻作品,羅丹無疑成為歐洲現代雕塑史上地位最崇高的人物。

此次拍賣難得推薦一件由羅丹創作銅雕作品《嘉拉蒂》(Galatée),它構思於1889年,也正是他在製作《地獄門》鉅作的期間。《嘉拉蒂》,的靈感出自羅丹鍾愛的希臘神話故事。羅丹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由奧維德寫於西元八世紀的《變形記》。內容敘述雕塑家馬畢龍愛上自己雕刻的人像,她的名字叫作嘉拉蒂。在維納斯女神的祝福下,雕像後來幻化成人,倚靠台柱而站立裸女像《嘉拉蒂》,存世僅有兩件銅雕版本,第一版今為美國費城美術館所收藏,第二版則為此次的拍品。兩件銅雕皆為羅丹最倚賴、喜愛的巴黎鑄造師亞歷斯.魯迪耶(Alexis Rudier)負責翻鑄。

「嘉拉蒂」(Galatée or Galatea)的希臘文原意為「沉睡中的愛人」,寄寓著有一段浪漫的愛情神話。傳說畢馬龍(Pygmalion)是希臘一位有才華的雕刻家,因為景仰維納斯神殿中美神的容貌,傾注他所有的熱情和想像,雕刻出一件神似維納斯的完美裸女雕像,取名為「嘉拉蒂」。雕刻家對於巧奪天工的美麗雕像產生了愛情,無法自拔。於是他到維納斯的祭壇祈求,賜予他一個有如雕像般完美的女人。感念於雕刻家真誠的愛意,美神維納斯與愛神邱比特借用神力賦予雕像生命,實現了畢馬龍的愛情追求。

雕塑家羅丹同樣有自己的創作繆思,學生卡蜜兒.克勞岱(Camille Claudel)的美貌、熱情與不凡的藝術才華,深深打動著他,兩人後來陷入瘋狂的熱戀。約莫在1884年到1896年十多年之間,兩人情感最為熾烈,卡蜜兒使羅丹原本陽剛的風格增添情慾與溫婉的成分。同時期,羅丹另有兩件以嘉拉蒂為題材的大理石雕像,一件描寫坐於岩石前的嘉拉蒂,靈感得自卡蜜兒的作品《背麥捆的少女》(La Jeune fille à la Gerbe or Young Girl with a Sheaf),現在藏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另一件為畢馬龍與嘉拉蒂的雙人像,為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所有,後者嘉拉蒂為採站姿,手倚靠著柱子,和單人嘉拉蒂裸女銅雕像一樣。
不過,與上述的大理石雕塑的光滑質地不同,羅丹的銅雕作品《嘉拉蒂》保有手指捏塑的樸實感,傳達更多人性的真實溫度。因為藝術家的愛而生的嘉拉蒂,擁有美神般的美好容顏與軀體,帶著初生的羞怯與矜持,為羅丹內在情感的投射。

根據羅丹基金會(Comité Rodin)的文獻,第二版銅雕《嘉拉蒂》最早出自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1921年5月起為羅丹重要贊助人石油鉅子莫里斯.佛那葉(Maurice Fenaille, 1855-1937)所購藏。佛那葉不僅是一位知名收藏家,也是美術史學家,更是法國國家博物館理事成員(membre du Conseil des Musées Nationaux),曾為羅丹的142件地獄門草圖素描撰寫論文並出版畫集。他曾向羅丹購買許多作品,也曾參與巴黎羅丹美術館(Musée Rodin)的創建計畫。後來《嘉拉蒂》銅雕輾轉流至巴黎、倫敦、芝加哥等收藏家之手。如今此作品重新回到藝術市場,可謂彌足珍貴。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