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系列:毛澤東

2002年

油彩 畫布

100 x 10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預估價
26,000,000 - 36,000,000
6,420,000 - 8,889,000
827,000 - 1,145,000
成交價
36,000,000
9,045,226
1,166,937

羅芙奧台北2015春季拍賣會

271

曾梵志 (中國, 1964 年生)

我們系列:毛澤東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賞析:
來自中國湖北武漢的當代藝術家曾梵志, 1991年以強烈表現主義風格的「協和醫院」聯作系列崛起於藝壇,1994年又以象徵性、隱喻性的「面具」等系列作品聞名國際,極具個人化的語言,成為他的標誌符號。而他在嫻熟掌握表現主義的技法之餘,卻也刻意抑制這項專長,僅僅著重於在對象手與臉的表達而已。而為求持續探索新的繪畫語言,他不時地加入更多抽象的概念。過去代表作的面具符號,2001年起逐漸從他的肖像畫中消失,隱藏著內在衝突、痛苦的臉孔,不再隱身於面具之後。透過畫筆與線條的自由律動,加入新的情感,轉型嘗試新形態的肖像畫,那是2002年他開始著手的「我們」系列,時間雖然短短一年,但它卻貫穿了曾梵志前後的創作階段。2003年在上海美術館以「我.我們」為名舉辦其盛大個人畫展。

藝評家黃篤對「我們」系列之後的繪畫提出其看法,指出:「曾梵志的繪畫核心在於筆觸運動,它既否定了敘事性,又否定了繪畫語言,但在繪畫的節奏上有著自己的邏輯性。」他描述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是先在畫面中完成清晰的形像,然後右手夾上兩枝油畫筆,同時產生運動:食指、中指與拇指之間的筆,掌管著習慣、邏輯的理性經驗;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的筆,則恰好是自由的、非邏輯的偶然性效果,產生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角力。對於繪畫用筆的用心研究,在中國當代藝術家頗為罕有。

曾梵志也認為,中國人擅長使用筷子,因此手的使用尤其靈活。他嘗試順筆畫畫,但看見的僅是筆,沒有特殊之處,但是反著畫時,卻出現驚奇的效果。他喜歡使用單色,層層的單一顏色攪在一起時,產生自動性的繪畫效果。經過了「我們」系列的螺旋式畫法,曾梵志近期轉而更重視用筆,創作出流動飛舞的書法性線條的「亂草系列」。「我們系列」可說扮演了曾梵志創作脈絡中極為關鍵的轉折階段。而這些以線條、運筆的繪畫方式,呼應了中國傳統書藝「用筆」的特點。顯示了藝術家力求在繪畫中創作發掘創新的力量及可能。

一張張臉的局部,從一個清晰的形象開始,單色螺旋狀的筆觸在畫面中游移,形象逐漸地模糊隱沒,產生破壞性的感覺,臉孔被筆觸所分割,當筆觸越多時,形象越顯模糊,乍看時彷彿沾滿雨滴的毛玻璃外的形象,當觀者退後一定距離之後,形象卻又再度鮮明了起來。曾梵志戲稱之為像絞肉機絞過的皮膚一般,圓圈圈分割後的畫面,在視覺上造成一種不安定的感覺。他說到:「我是從一個有意思的最小的局部開始,把屬於我自己的東西慢慢擴大到整個畫面。轉圈也是一種符號,其實是很殘酷的一種破壞性感覺,把臉給分割了。」藝評家栗憲庭在一次與曾梵志的對話裡,讚譽這批「我們」系列作品有大師風範,有氣派。他認為之前的作品風格完整,但此系列氣派大。在抽象的過程中,把細小的東西被放大了。

「我們」系列並非與曾梵志過去的藝術完全割裂,正如同畫家所感,這些肖像畫貫穿了過去和未來的創作。昔日「協和醫院」系列時的局部,如人物與靜物的衣褶、細部,已可見螺旋形的筆觸雛形。這種畫法是畫家多年的一種習慣,有個人最自然的感覺。 而從「醫院」、「面具」等系列以來,帶有矯飾意味的粉紅色,是他偏愛的顏色。在 2002-2003年間的「我們系列」中,粉紅、紅色也是其中最特出的主調。「紅光亮」是文革時期的視覺趣味,符合時代政治精神的要求,美術評論家劉驍純認為,「紅光亮」既是一種政治意識,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

毛澤東的臉龐,對於經歷過紅色時期的中國人而言,無非都是一種共同的記憶。從具體的自我身分,到抽離出來的他者的凝視;從具有個性的臉龐,到沒有個性的臉龐,抽象化的毛澤東,正也是經歷文革後中國當代社會的集體面孔。於是,曾梵志說:「那是我,也是我們。」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