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

油彩 畫布

60.5 x 72.5 cm

簽名左下:林風眠

預估價
7,800,000 - 12,000,000
236,400 - 363,600
成交價
10,066,000
305,030

羅芙奧台北2004春季拍賣會

030

林風眠 (中國, 1900 - 1991)

豐收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廈門陳先生受贈于林風眠本人

私人收藏,香港、台北

賞析:

林風眠是中國二十世紀美術史上地位崇高的人物,畫家席德進讚譽他是改革中國畫的先驅者」、「三十年代中國畫壇頂尖的人物」以及「光芒四射受人矚目的大師1」。林風眠一生致力研究繪畫創作,兼容中西藝術精髓,在美術教育亦功績卓著。1928年他首次創辦民國初年最重要的美術學府—國立藝術院,即後來的國立杭州藝專,建立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華人藝術界最耀眼的藝術大師趙無極、吳冠中、席德進、趙春翔與朱德群等都曾受教於林風眠。他以自由開放的態度,身體力行堅持繪畫之路,成為後進學生的精神導師。

然而,林風眠的一生充滿戲劇性的遭遇,文化大革命的「黑畫」批判,使得從全國地位崇高的美術家,成為關進大牛棚的黑五類,受盡屈辱與折磨,晚年才得平反並恢復地位。他的一生創作無數,尤其是以大陸解放後的1950年代出現風格上的分野。1950年代後,中國領導人重視工農兵政策,藝術家們應為人民服務,描繪勞動階級的人民,才符合思想正確的文藝政策。因此,1958年時曾與同期畫家關良、吳大羽組織下鄉近一個月。1959年之後,林風眠又多次到浙江省舟山漁場去體驗漁村生活2。不過,林風眠出身廣東省山村,個性樸實熱情,喜愛大自然。下鄉寫生作畫、親近農民,對他的一貫主張不矛盾。林風眠曾自述:「首先要自己先把心交給農民群眾,自己先要有真摯的感情。一個美術工作者,如果想在創作中描寫農村生活,不但要在農村的建設躍進中,感受到許多新的景象,最主要的首先要去了解和感受到農民群眾的善良而高貴的本質,這樣在自己的創作中才會有真摯的感情。作品的思想性才會提高一步3。」

此次拍賣的《豐收》一作,是目前市場上少見的林風眠早期油畫。構圖華美而和諧,色調偏暗,光線幽幽穿透其間,快筆線條頗有拙趣,率意而就,可謂包羅畫家所擅長的繪畫特色。香港知名林風眠收藏家王良福先生曾親鑑此畫,肯定此畫為「開門」之作,他所看過林風眠的漁民題材油畫中,就屬此作「最為完整」,「線條夠辣」、「好得不得了」(王良福語)。王良福先生從1978年開始收藏林風眠的畫作,進而認識畫家本人,熟悉他的生平、風格,一直是業界頗受敬重的收藏前輩。林風眠是他最崇拜的畫家,畫中的「意境、象徵性」最難能可貴。他研判《豐收》為1950年代初期的油畫,兼具東西方的藝術特色,目前存世不到50幅的林風眠油畫中,他認為此幅畫作是上上之選。

《豐收》一作的擁有者是一位八十七歲的老收藏家,目前往返住居於港台兩地,與已故書畫家溥心畬、黃君壁為舊識。老收藏家的社經地位不俗,抗戰期間曾服役軍旅,任高官要職,除役後,來台經商二、三十年。老收藏家擁有此畫已有七、八年,得自於林風眠一陳姓友人之子。來自廈門的陳姓友人,過去在中國共產黨內擔任軍職,文革時期多方照應監牢中的林風眠(1968-72)。林風眠獲得釋放之後 ,為答謝陳姓友人,饋贈此《豐收》油畫及多幅彩墨畫。陳姓友人一直保存此畫,直至過世後遺留給後人。1990年代初期陳氏之子將此批畫作讓與目前的擁有者。

1977年當畫家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之前,的確曾經贈送多幅畫作給友好、學生。吳冠中後來也曾為文提及此事。林風眠的學生朱膺在〈藝術要味道呢!〉一文中也提到:「當妻兒出國(1955)後,林師孑然一身,但作畫更艱苦勤奮。那時還常去郊區農村采風,畫了不少田間勞動和秋收之類的圖畫,對生活進行藝術的再改造。在這些作品中,他注重人物主體的動態概括,使之既有情節,又有豐富的變化,追求一定的裝飾性,放鬆對細節的刻畫。運色強烈,線的自由揮寫,形成鮮明的畫風。在畫展中,特別引人注目4。」

《豐收》曾是畫家生命轉折處所完成的作品,畫中洋溢著畫家的天真浪漫,如同他所言,需認真誠懇的作畫。躍動的線條,顫動的色彩,忙碌的漁婦們停下動作,凝視著正在寫生的畫家,甜美豐收之情洋溢在畫布中。《豐收》融合空間透視、光線感的西方風景畫特點,以及靈感來自中國漢畫、皮影、臉譜的人物畫特色。

註釋

1 席德進,《改革中國畫的先驅—林風眠》,雄獅圖書出版公司,台北,1982年7月,頁9
2 朱樸編著,《現代美術家畫論、作品、生平──林風眠》,學林出版社,1988年,頁150。「一九五九年己亥六十歲。是年,先生數次去舟山漁場寫。...六月八日,發表為慶祝上海解放十周年美術作品而創作的油畫—《海漁》。」
3 林風眠,〈跨入一個新時代〉,《文匯報》,1959年1月1日
4 吳冠中,《望盡天涯路--吳冠中回憶錄》,萬象圖書,1992,頁485

參考資料:

...他的人物畫則分為仕女畫與戲曲畫,十分有特色。仕女臉部的描寫都是柳葉式的眉眼和瓜子臉,比較缺乏變化;但衣服和軀體的描寫層次變化豐富,尤擅於在重彩的底色上應用白線與白粉,營造出白紗的透明質感,色調和諧浪漫;同時線條流暢靈活,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遺韻,也喜歡採逆光的方式營造氣氛。他又受民俗藝術的皮影戲與京戲等戲曲人物之造型影響,樣式化的造型亦有如剪影圖案般的風格,呈現出一種幽靜深沈的情感與心思,耐人品味。

五十年代後期,一方面林風眠已歷經了深刻的人世體驗與感受,另一方面大陸政治局勢在毛澤東的主導下,包括『大煉鋼』、『人民公社』,甚至全國人民放工停學『打麻雀』等各項荒謬政策的推行實施,使整個中國籠罩在恐懼不安的變動中。因此林風眠的藝術創作亦出現了許多表現人生苦難與人性掙扎方面的題材,使得林風眠轉向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創作精神,脫離了他一向較為唯美抒情的繪畫表現。...」

林風眠的重要貢獻與影響,使他有「中國現代美術之父」的稱譽。這點相較於林風眠同時期赴法留學的徐悲鴻而言,他則是堅守學院派真實風格的繪畫傳統,並排斥當時流行於歐洲的各種新藝術運動與抽象繪畫風格。這裡顯示出兩人不同的生命才性與選擇,帶給中國美術在近代發展不同的養分與影響,也各自產生了不同的貢獻。林風眠的藝術風格不像徐悲鴻偏重於西方傳統的寫實表現,吸收了能融合於中國畫的西方技法理念,這種多元相異的取向正是文化發展進步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以上節錄自巴東文,〈林風眠藝術風格之發展論析〉,《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3期,2002,頁35(本文得自作者授權同意)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