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

1982年

壓克力 拼貼 畫布

15.8 x 22.7 cm

簽名題識畫背:富士1982 Yayoi Kusama

預估價
4,600,000 - 6,500,000
1,183,000 - 1,671,000
151,300 - 213,700
成交價
6,240,000
1,583,756
202,400
業務與狀況諮詢


羅芙奧2018秋季拍賣會

020

草間彌生 (日本, 1929 年生)

富士山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來源:
每日拍賣,東京,2014年9月15日,編號352
私人收藏,亞洲


附草間彌生工作室開立之原作登錄卡
賞析:
「我不能獨活在這世界上,地球是一個世界,但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我相信我的生或死以及活著的意義只是宇宙裡一個小小存在,透過藝術,我想談論一些哲理的奧秘及生命的尊嚴,我想把我對這些東西的敬畏感,表現在我的作品裡。」-草間彌生

2017年草間彌生「わが永遠の魂」(我永遠的靈魂)回顧大展在東京新國立美術館舉辦。是草間彌生藝術生涯中最大規模的個展,亦標誌著美術館開館10周年的重要時刻。本展匯聚她出道初期至今繪畫、雕刻、裝置、映射、小說等不同範疇的作品,反響空前。而在2015年草間彌生又曾以「わたしの富士山」(我的富士山)為主題,繼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為之傾倒的富士山景為之挑戰。將富士山的魅力以當代藝術的呈現手法再度傳承演繹,可見富士山在日本藝術家心目中重要地位。

草間彌生自1950年代末引薦到美國,在西雅圖、紐約等地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隨著美國1960年代的嬉皮思潮興起,草間認為嬉皮文化中的「重返人性」理念與她的創作十分契合,也開始了她在紐約的輝煌時期。就此開始將原本是精神官能症意味的圓點,詮釋成一種愛與和平的代表,並沿用至今。1970年代末因為健康因素回到日本,雖為當時較保守的社會氛圍所壓抑,不過她仍然持續不間斷地創作出大量作品。

本件《富士山》創作於1982年,正值草間在日本休養時期。作品中的紅色富士山為這一時期較為代表的單色呈現,以日本傳統用色的紅、白兩色描繪富士山,名曰「赤富士」。山體與天空的龜裂網紋圖案為草間早期經典圖形的再度重現,明黃色的波點行雲讓作品瞬間活躍起來。晴空的用色大膽而沉靜,與山體、樹林、大地之間的色彩相互獨立又融合得恰到好處。看似相突的用色使富士山視線開闊而悠遠,與近處的房屋相得益彰卻又獨矗於遠處,傲然升起的存在感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探討了時間和宇宙等問題,令觀者思考周遭事物與自我存在的意義。

作品中的天空、行雲、富士山、房屋、道路井然有序地被排列在一張小小的畫面中,這個小小世界所表達出的情緒,恰恰正是草間當時的世界觀。那一時期的草間沒有被當時日本國內傳統藝評的眼光和無視的態度隨擊敗,而是將「宇宙」、「死」、「愛」這一普遍主題延伸到作品中,以立體方式排列圓點,營造出層次豐富的景色。大規模地去創作那些具有象徵意識的實物,用五彩繽紛的繪畫語言去構建生活世界。再次回到故土的草間彌生面對富士山,彼此相視也是對峙,是一場當代與傳統的凝視。

步入1980年代,草間在這一時期的作品背景佈滿細緻的網眼,畫面的主題本身大多是具體的實物,從南瓜、高跟鞋、到蛋糕、洋裝、富士山、煙灰缸等。這些作品當中完全沒有那種執念性的焦慮,反而是讓人感受到草間對物體本身的興趣與無限的愛。由此奠定了隨後的1990年代大範圍創作的「南瓜」系列。「南瓜」的出現並非偶然,正是草間在上一個時期對眾多生活所見進行再創作和抽離的基礎之上,把愛、溫暖、波點匯集在人見人愛的南瓜上,讓這一主題得以傳達出博愛的訊息。

FOLLOW US.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