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
清康熙 御制鎏金铜交龙钮八卦纹「倍无射」编钟《康熙五十二年制》款

此钟圆体,中空,腰部稍大,小口齐平。顶饰交龙钮,龙背拱起成孔,用于穿系。两道弦纹把钟分为三层,上层光素无纹饰;主体中层分为四个部份,每个部份内有三排钮,钮间高铸八卦文,钟腹两侧铸夔龙拐子,上饰如意云纹,正面铸阳文「康熙五十二年制」铭款,背面一铸阳文「倍无射」楷书律名,上饰八卦图。钟下部铸八个圆形音乳,以供敲击之用,此钟铸于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癸已)年,铸造精细、严谨,尽显皇家气派。

预估价
6,000,000 - 8,000,000
23,077,000 - 30,769,000
774,200 - 1,032,300
成交价
11,840,000
45,538,462
1,527,742

罗芙奥香港2013秋季拍卖会

815

清康熙 御制鎏金铜交龙钮八卦纹「倍无射」编钟《康熙五十二年制》款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赏析
清朝 康熙皇帝隆重师儒,以周礼为蓝本,设计了一套用于天地、社稷、宗庙等祭祀大典以及大朝会、宴享、命将出师、临殿策士等朝廷盛事,乐部率和声署悬乐器于太和殿或郊坛、太庙、演奏「中和韶乐」,为国家大典礼乐之器。礼乐的演奏「以黄钟为宫,镈钟击以起乐,编钟从之」。

一组编钟十六枚,外型和大小相等,分两层悬挂于木架之上,它的音色以黄钟为准,由低至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及四个低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清代时按古制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使奏用中和韶乐。而乐器的种类和配备非常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十六种,多达共六十多件。

”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是中国宫廷艺术中重要的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中国的礼乐制度从原始社会萌芽到先秦,发展到西周最后确立,成为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据万依在《故宫博物院藏宝录》(香港1985年出版)的「金钟编」所述,除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一套的战国编钟为64件之多外,往后朝代的宫廷编钟多为16枚一套。到康熙时,虽仍保留着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编排上略有改动。由于清朝的编钟是以钟壁厚薄来调音,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近清秤180两,发音最高的「应钟」则重达清秤380两,差别逾二倍之多。

此件康熙五十二年鎏金铜编钟,是目前已知流散海外,铭刻有来自北京 先农坛(Temple of Agriculture),用于天子祭祀礼仪陈设重器中,传世唯一的孤品。品相优美,交龙钮的铸雕精到,龙头五官和鳞片至为细致,瞠眼张口的神态和龙爪紧张,格外传神。钟身的八卦纹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圆硕的钟腹向上下微弯,与平直的钟顶和下口成强烈对比,铸纹图案以纵横线框供围和分间「八卦」纹样,再配以小而高佻突出的鼓钉和圆大扁平的音乳,构成一饶富几何风格的图饰。难得地,它的保存完好度亦极高,除少处磨耗外,鎏金整体金光辉映,加上器腹内铸刻”先农坛用 挂帘下左二”明示此一鎏金编钟难得的来源出处,和原存放于先农坛中成套编钟架上自左手边数来下排第二枚之清楚位置,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显的华贵及庄重得体。

另件传为来自北京先农坛,但腹内并无镌刻文字,康熙五十二年制「无射」鎏金铜编钟,原为知名藏家Lord and Lady Hesketh 的旧藏,曾出现于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拍卖〈镂月开云〉专场中以1376万港币成交。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