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風景

1960年

油彩 畫布

65 x 80 cm

簽名右下:繼春 1960

預估價
22,000,000 - 30,000,000
5,789,000 - 7,895,000
733,300 - 1,000,000
成交價
26,400,000
7,154,472
920,823

羅芙奧台北2011春季拍賣會

155

廖繼春 (台灣, 1902 - 1976)

淡江風景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覽:


「台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台灣省立博物館,台北,展期自1960年12月17日至12月25日;台南社會教育館,台南,展期自1961年1月11日至1月15日;台中市立圖書館,台中,展期自1961年1月21日至1月25日

圖錄:


《台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台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台北,1960,黑白圖版,頁49

賞析:

廖繼春是觀念先進且勤於耕耘創新的台灣第一代油畫家,曾被譽為色彩的魔術師。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汲取來自歐洲印象派與後印象畫派等現代繪畫觀念。從《有香蕉樹的院子》、《有椰子樹的風景》兩幅作品先後入選1928、1931年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帝展)以來,廖繼春即以不斷創新的風景畫形式表現台灣自然人文景觀,或歐洲名景也在畫筆下綻放光彩,其藝術成就在台灣美術界備受推崇。


留學返台之後投入美術教育,廖繼春自己以身作則走在時代前端,每年參加各式的美術展覽會,繼續創新琢磨畫藝,力求成為學生的楷模。1950年代時,美國藝壇因歐洲戰爭遷入大量避難的各國藝術家,而出現了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風潮,抽象的繪畫風格蔚為主流。人在台灣的廖繼春,在資訊傳遞不易的舊年代裡,尚能從三子述宗及學生從海外寄來的畫集書刊,掌握到歐美的最新藝術趨勢。這段時期他對於抽象藝術極為嚮往,並且默默研究、試驗,在1957年前後開始發表獨到的抽象繪畫,此項成果在當時可說是非常前衛,廖繼春甚至鼓勵學生創辦「五月畫會」,交換創作的心得,為台灣抽象藝術的奠基作出不凡的貢獻。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乃是廖繼春創作轉型的關鍵時期,不僅為過去三十多年的繪畫作一總結,也開啟了一個新的藝術階段,創作於1960年的《淡江風景》即是此時的重要作品。他身為「台灣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的審查委員(1946-1972年任審查委員,1973-1975為評議委員),每年必然送出最滿意之作參加展出。1960年的第十五屆全省美展中,《淡江風景》是廖繼春唯一的參展畫作,該作品圖片還刊印在當年的展覽畫冊內。


研究廖繼春藝術多年的台灣藝評家王素峰女士,曾如此評論過《淡江風景》:「...其實,廖繼春作畫速度,一向是思想久動手快,而這類表現早在出國以前,參加第十四、十五屆省展中的《窗外風景》、《淡江風景》即見雛形...」(《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廖繼春》,錦繡出版社,台北,1995年2月4日出版,頁18)「...而1956-1960年參加第十四、十五屆省展的作品,《窗外風景》及《淡江風景》,則已捐棄具象之描寫,代之以大部分的色面組織,但仍間有線條強調重點,比較像是樂章大小間奏的抒情表現。...」(同上註,頁14)


《淡江風景》描寫台北北部淡水鎮的自然人文美景,類似的取景角度也曾出現於陳澄波等藝術家的畫作中。從山間鳥瞰淡水河景,遙望對岸八里的觀音山,前景淡水小鎮高高低低、閩式紅瓦、日式官舍、洋樓相間的豐富人文特色。藝術家少見地以繁複抽象語彙的方式描繪淡水及觀音山景,大量的粉白色色塊鋪陳,紅、黃、青、黑等對比顏色,極富韻律地穿插其中。廖繼春將此技法也運用在1962年、1965年兩幅知名的《西班牙古城》作品,以白色支配著畫面裡的構圖與律動感。


因靈思泉湧之故,《淡江風景》表現簡潔俐落的視覺形式,而其豐富的色感卻宛如斑斕的山水織錦圖繪,帶有裝飾性的風格。藝術家此時放棄形象的追求,將描繪的景物簡化為主觀性的線條或色塊,傳達抽象的概念。而樸實奔放的色彩仍可見其畫家向來擅長之野獸派風格,明亮和諧的色調則傳達其率真個性及樂觀向上的人格特質。


FOLLOW US. 關注我們